第324章 定结湿地·羌姆石窟·牧村土林(1 / 2)

小车队从曲登尼玛回到219国道以后,继续西行,窗外的景色渐渐觉得绿了起来,完全不同于嘎拉乡到岗巴县那一段的沙丘地貌,而是变成了一片绿洲。

简直难以想象,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高原腹地,竟存在着这样一颗诗意般的明珠。

咖啡介绍说,这一片是定结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而闻名。

叶如藏布江和诸多宛如大地血管的大小支流,给予了这块高原生命,源源不断的滋润,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又因为它的面积广阔,被誉为“湿地王国”。

在古老的传说中,这里曾是一个宽阔的高原湖泊,后因地质运动地面隆起,湖水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湿地地貌。

只见一条条河流如同玉带般,在湿地中间蜿蜒穿过;牛羊成群,点缀在无际的绿毯上;近处野鸭戏水、黑颈鹤翱翔,悠然自乐:远处雪山皑皑、天空白云悠悠;天地间仿佛是一幅大自然调制的巨幅油画。

众人纷纷下车,徜徉于其中,手机、相机各自拍下美好的瞬间,那上海男人甚至还放飞了无人机,从空中俯拍。

小车队行至萨尔乡时,219国道有一个90°的大拐弯,虎永刚以为要沿着主路往北走,前往定结县城方向。

咖啡却背道而驰,转向往南的一条土路,说是带大家去看看“羌姆石窟”。

走了一段土路,再颠簸了一段搓板路,众人就看到了一处山崖上,密密麻麻地分布了很多石窟。

咖啡说,这里是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和尼泊尔交界,这座山叫果美山,属于定结县琼孜乡羌姆村,所以这些石窟就被称为“羌姆石窟”了。

这是一个美丽的藏族村落,有着世外桃源般的安静,仿佛与世隔绝。村里的藏族同胞,非常的淳朴,见到车来,还会争先恐后地给指路。

此时“羌姆石窟”也还没有被商业开发,不需要门票,只有一个穿着旧军装的藏族老人守护,山脚下还有羊群在吃草。

果美山南北走向,石窟几乎全部位于山脊东侧的崖壁上。

据咖啡介绍,有关“羌姆石窟”的文献资料很有限,考古专家只能通过对石窟内留存壁画的研究,基本认定羌姆石窟开凿的年代,为9世纪至10世纪,其年代的上限不早于8世纪中叶,下限不晚于11世纪。

羌姆石窟群残存的石窟数量有100多座,据说都是西藏吐蕃王朝时期(藏传佛教前弘期)开凿的礼佛洞窟。

因为年代久远,又缺少维护,石窟大多显得破败不堪,但石壁上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仍然清晰可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壁画,应该是那“金刚界曼陀罗”石窟里。

这座石窟有五方佛及很多菩萨的雕塑,背龛之间有大量的供养人壁画。

这些壁画中的供养人,都是成组出现,大多为主仆,而且身上的穿着打扮大同小异,都是身着三角大翻领的吐蕃长袍,佩带弓箭或者长刀。

那北京老头貌似对藏文化深有研究。

他说,这种是明显的吐蕃服饰特征,可以和唐朝《步辇图》中禄东赞的形象,以及艾旺寺彩塑人物形象相呼应,对研究吐蕃王朝时期的服饰特点具有极高的价值。

还有这石窟内的泥塑和壁画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从它们的用途来看,应该都是西藏地区古时候僧人修行的洞窟,因此具有修行和生活双重属性。

而它们的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这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材料都是采用了当地的石材,建筑技术也是藏族工匠的传统工艺,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背景。

虎永刚笑道:“老先生真是博学多才,可以看出其中的门道。我们都是外行,也就只能看看热闹。”

北京老头谦虚地说:“也不能这么说啊。出来旅游,不就是图一乐吗?大多时候,我也是看看热闹。”

众人皆说,老先生看的是门道,我们看的才是热闹!

咖啡笑道:“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看完了我们就继续上道。”

他要带大家去的下一站,是同在琼孜乡境内的牧村,那里有一个牧村大峡谷,峡谷中有一个“牧村土林”,堪称奇迹!

众人都说,赶紧去看看那个奇迹吧。

此时的他们都还不知道,自己此行是幸运的。几年后的2019年,那个奇迹完成了商业开发,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奇林峡风景区”。

那个时候要收门票了,自驾车也不能开到峡谷边了,必须要坐景区的观光车了!

眼下它还叫做“牧村土林”,这喜马拉雅山脉珠峰脚下的一片神奇之地,靠近尼泊尔和印度的边境,同时也是中国、印度、尼泊尔和不丹四国的交界处。

这牧村大峡谷,就像是大地上突现了一条惊天大裂缝,长约15公里,宽约200米,深有几十米,横贯南北。

而在这个高山峡谷中,土林罗列,怪石嶙峋。有塔状、柱状、城堡状、飞禽走兽状等,栩栩如生,美不胜收。

虎永刚却觉得,它更像是放大版的“兵马俑”,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