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丑女的自述(1 / 3)

从小,他们就说我是天才。

我是很有天赋,可是我不知道该拿它来干什么。

我考了许多第一,拿过许多奖牌,我常常记起过去的辉煌,然后想要去考下一个第一。

我贪恋第一,贪恋每次考第一之后,老师们和家长们的夸奖,同学们的羡慕和崇拜。后来我发现,这些都是虚空。因为高考的失利,周围人看我的眼光都变了,从那以后我才知道,原来他们喜欢的不是我这个人,只是喜欢我的成绩。

我发现我父亲总是和其他父亲一样,在酒局上把孩子的成绩拿出来攀比,作为他们的骄傲。似乎有了那些成绩,他们为生活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就有了意义,所以我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他们的生存提供意义吗?

我高考失利,是因为我做理科题比别人慢,我做理科题比别人慢,是因为我想要追求一个真正的答案,追求真理,而不是做题,不是效率。

上了大学之后,我读了很多书,逐渐陷入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我发现,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办法改变人性,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类自私、堕落的本性永远不会改变,贪欲、色欲、权力欲会将人腐蚀。成年人的世界,麻木、冷漠,没有血性,没有童真,有时候也没有原则,只有金钱和利益。在地球上星罗棋布的一座座罪恶都市中,每时每刻都有无数青春靓丽的女孩子在追求着浮华与虚荣,有无数曾经充满热血和正义感的男孩为了得到这些女孩,在拼命追求着金钱、权力和地位,又有无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主义者在梦想的幻灭中挣扎求存,或是慷慨赴死。

我觉得,所有伟大和繁华,到最后都会变成一场空,理想的社会不可能存在。

我常常会想,是不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会有人喜欢我这样的丑女了呢?

从前,第一就是意义,后来我才慢慢开始思考,我为何要追求这个第一,我开始思考,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

记得有一次我去图书馆,想去借一本《三体》看看,结果发现科幻专栏的那列书架上,刘慈欣的作品被一扫而光,其他科幻作品却几乎没有人看。恐怕在刘慈欣的作品得雨果奖之前,他的作品也没多少人看吧。以后,如果又有某某某得了雨果奖,那个人的作品估计又会被一扫而光……

所以什么是热爱呢?我觉得,对于生活,人们往往是盲目的,甚至连热爱都是盲目的。科学家、作家、发明家、企业家,这些小孩子们常有的梦想,不都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灌输给他们的吗?

我开始阅读各种书籍,思考哲学问题,探求究竟有没有那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可是,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越迷茫,越痛苦。我的头发白了许多。

而作为一个人类,我发现无论我怎样努力,成绩怎样好,都没人爱我,没人喜欢我。人们常常对我投来轻蔑鄙视的眼神,嘲笑我矮小的个子,黑黑的皮肤和胖胖的腿,虽然他们隐藏得很好,但我一眼就能认出来。我的每一个行为举止都不自然,我感觉我对这个世界很不适应,与人类格格不入,我好像不应该呆在这个世界。

我似乎只能向内去探索那些抽象的价值,追求那些所谓崇高的东西,可是我却不能和一个男生牵牵手,认真谈一场恋爱。

有时候,我看见那些相貌丑陋的人会觉得恶心,所以其他人看见我的时候,会不会也觉得恶心呢?

我觉得我活得很失败。

我很聪明,可是我找不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我非常冷血无情,我从来不会把任何人当朋友,我对父母也没有什么感激或者孝顺之情,我好像天生就是一个理性的,冷冰冰的机器。这或许是源于我的经历,我的父亲常常发神经、发脾气,大声说脏话骂我妈妈,有时候还当着外人的面骂,就像我爷爷骂我奶奶一样。我也受过校园欺凌。

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很多,受过更严重的校园暴力和家庭暴力的人也有很多,但性格和天赋和我一模一样的人却没有见到过。他们往往会向往美好的生活,慢慢去消化、去忘记那段经历,让时间抚平那些伤痛。

但我不会,我想像基地组织成员乘坐飞机撞向双子星世贸大厦一样,撞向那些我讨厌的人和事。我听说那些成员说过这样的话:“你们热爱生命,我们热爱死亡。”我喜欢这句话。我很记仇,我喜欢复仇。我想要绚烂的生命,我想要壮丽的死亡。

在我的想象中,这个世界是由两位天神掌控的,一个叫日神,一个叫夜神,分别代表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前者象征着光明、理性和秩序,表现为完美的假象,但它只是世界的表象,本质是美好的虚幻。后者则象征着非理性,象征着激情和本能,象征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一种迷狂,一种生命毁灭——创造的永恒循环,代表打破常规,打破禁忌,颠覆现有秩序,代表放纵欲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两种精神的内涵很复杂,可能我的描述并不准确,几个抽象名词也不足以概括完全。

在我看来,这里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日神精神就是在图书馆里安静学习的那种沉静的美,酒神精神就是在酒吧狂饮、在迪厅蹦迪时那种恣意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