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荀况做了学宫祭酒(1 / 4)

在齐国复国之后,齐王很有些敬畏田文,便派人到大梁请他回国任职。

这时,田文已年老多病,婉言谢绝了任职,只愿意回到了薛邑养老。在诸侯各国之间,他保持中立的态度。齐王又派人来薛邑探视,表达对他的慰问关心。

没有过多久,田文病重不治,死后谥号为“孟尝君”。几个儿子为了争夺薛邑,互相残害而丧命了。最后,薛邑被齐国和魏国瓜分了。

随着齐国逐渐稳定,因逃避战乱而离开的人们,也陆陆续续地返回了齐国。

当年,荀况离开稷下学宫,到楚国郢都住了四、五年。在楚国期间,荀况认真思考了富国、强国的具体方法,也研究了王霸、王制的政治理想。可是,楚王整天花天酒地,只喜欢一班阿谀文辞之士,荀况根本没有进身之阶。不过,荀况也结识了一些博闻好学之士,像年轻善辩的楚国贵族黄歇等人,经常与他们在一起交往。

当时,楚国文人的流行时尚,喜欢弄些文字游戏取乐。文人们聚集在一起,有时作些辞赋,有时说些隠语,有时极逞大言,有时穷尽小言。荀况受到了时尚影响,也入乡随俗。在与朋友雅集之时,为了活跃场面气氛,荀况也作有《赋》篇,譬如戏说“针”曰:

这里有个东西,生在山岗之中,放在屋子里边。没有知慧技巧,善于缝制衣裳。从不抢夺偷窃,经常穿洞而行。日夜缝结连合,制成花纹图案。既能纵向联合,又善横着相连。下可覆盖百姓,上能装饰帝王。功业非常博大,不说自己贤良。用它时候存在,不用时候隐藏。在下愚昧不识,斗胆请教君王。

君王说:这不就是那个东西吗?它开始制作时巨大,制作成功时又很小;它的尾巴很长而尖端锐利;头部很细而末尾延长。它一往一来,从尾部连结开始。它没有长着羽翼,而迅速反复往来。拉起尾巴就做事,尾巴打结就完事了。簪子是它的父亲,管子是它的母亲。既可缝合外表,又可缝合衣里:这就是针的道理。

当然,他也用这种游戏形式,来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

荀况虽身在楚国,可依旧怀恋稷下学宫。在稷下学宫呆了短短一年,可那里的自由氛围让他无法忘怀。因此,他时刻关注着齐国局势,当听说田单撵走了燕军,齐王已回到了临淄,他便打算再回到齐国去。这时,楚国也出现了危机,司马错突然攻占了黔中。荀况明白,不能继续留在楚国了,便赶紧收拾了行囊、简册,雇佣了一辆马车,返回了齐都临淄。

荀况回到稷下学宫,受到齐王的热情欢迎。齐王正想着复兴稷下学宫,决定增补列大夫的空缺。当时,田骈、尹文、慎到、捷子等先生先后去世了。荀况是年龄最长的先生了,而且他的学问最好,威望也最高,齐王便请荀况做了稷下学宫的祭酒,让他管理稷下学宫的事务。

做了稷下学宫的祭酒,荀况非常认真负责,做了不少重要的工作。

第一件便是给学子们演讲,鼓励大家努力地学习。为此,他作了一篇《劝学》,文章大意是:

君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而它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固而形成的,而冰比水更加寒冷。木材笔直合乎绳墨,烘烤弯曲做成车轮,它的曲度符合圆规。即使经过烈日暴晒,也不能再伸直了。这是烘烤弯曲使它这样的。所以,木材接受绳墨就能变直,金属经过磨砺就能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而每日多次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不犯错误了。所以,不登上高山,不知天有多么高;不亲临深渊,不知地有多么厚;不听先王的遗言,不知学问有多么渊博。

我曾经终日苦思冥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我曾经踮起脚尖眺望,不如登高看到得更多。登到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而远处的人也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叫,声音没有增强,而人们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他善于行走,而能到达千里;借助舟楫的人,并不是他善于游泳,而能横渡江河。君子生来与别人没有不同,只是他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自然就会得到神明,具备了圣人的心境。所以,不积累半步,不能到达千里;不汇积小河,不能形成江海。千里马腾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奔跑十天,不放弃也能成功。锲刻而中途停止,朽木也不能折断;锲刻而坚持不舍,金石也可以镂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而它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八只脚,又有两只大爪,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它就没有办法藏身,这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所以,没有专心的志向,就没有显著的成就;没有埋头的苦干,就没有显赫的功绩。眼睛不能两视而看得明白,耳朵不能两听而听得清楚。所以,君子学习必须专一。

当然,学习最终是为了行动。所以,荀况又告诫学子们:

没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理解不如行动。学习到行动才算终点。行动就是明达事理;明达事理就是圣人。圣人就是以仁义为根本,是非得当,言行一致,不差毫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