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又称鬼节,但在我老家又称之为七月半。这名字又直白又好记。
老家对于这个节日历来都是很看重的,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杀鸡杀鸭的,又在集市上买回猪肉等其他的,然后要做好七道菜,用碗装好。以备下午祭祀祖先用。
这一天都是忙忙碌碌的,特别是女主人。
午饭过后,就要准备好香火,蜡烛,草纸,黄裱,还有做成类似银元状的祀品。又要把已经烧好的七碗菜放入菜篮子中,连同酒水,一块带上。然后老老少少提着祭品往祠堂奔,因为下午的祭祖就是要放在祠堂里举行的。
以前去祠堂祭祖的都是男丁。现在似乎要松点。估计是观念转变了。
这个祠堂分支出去的人丁这天都会提着祭品回到这个祠堂进行拜祭。
此时祠堂里那是人声鼎沸,烟火迷漫。四方桌个顶个的连着,桌面上放的都是供品。大家都相互敬烟,说说笑笑,
其乐融融。一年其实就这一天大家能聚集在一块。平常谁又有时间相聚?都是各忙各的。此时此刻,大家的关系倒是亲近不少。
要说热那是真热,本来这时候天气本来就热,又要上香,又要点蜡烛,加上又要烧纸,那就更热。热的脸都是通红通红的。
最初,像烧纸这块,家家户户的纸都是放一块烧的,那简直就一个小山包,等纸全烧完都得吃晚饭了。太耗时了
后来,有好事者说道。晚辈在祠堂一块祭祖,本来是很有意义的事,他们聚一聚也是很不容易,那就让他们一块吃着,也可以尝尝各家的口味,他们吃的高兴,我们作为后辈也高兴。
但有个问题要重视啊,那就是他们酒足饭饱后要拿各自的钱回去。这钱都放一块,谁是谁的怎么分得清?万一扯不清咋啦?万一祖宗动手了怎么办?本来热热闹闹的,和和气气的,到最后都伤筋动骨也不好啊。
大家听得直乐。
最后,德高望重者拍板:今后烧纸就按各个太公名下的纸放一块烧,这样既可以节省好多时间,又没了不必要的纠纷,至于太公名下收到的钱,让他自己安排去,他怎么给他的小辈是他的事,我们不操这个心。我们钱给足就行。
就我太公名下这边,就有十个叔,纸一聚拢也是一大堆。一个天井都变成整堆整堆的火。
然后又得在旁边看着,怕出意外,怕火灾啊。祠堂是上了年纪的老房子了,还都是木制的。所以大家也不敢大意。也有长者一直提醒注意烟火。
原来鞭炮也是每家各自带的,最近些年倒是与时俱进了。为了安全,也是环保需要,就不让每家每户拿鞭炮出来放了。改成每家付二十块钱,然后汇总,由祠堂买鞭炮,放一次就行。
这些事情其实是七月十三做的。因为我们的节日是七月十三。也不知道为什么七月半是七月十三?问过长辈们,他们也是语焉不详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原因:一是我们的祖藉是福建,我们是迁移过来的。当初避免与当地人有矛盾,所以偷偷先过。二是原来福建那边就是过十三的。就我个人分析,我更倾向后一个说法。
小时候的我一点不在意为什么是十三过的。我更兴趣的是每年的七月半我能过三个。
外婆家与我们家很近,中间就隔了一道河,二里地不到。外婆舅舅那过十四。十三他们来我家吃饭,十四我们就去外婆那吃。
我们村有二大姓,一个姓林,祖藉福建,过七月十三。另一个是张姓,他们是过十五的。我姑姑就嫁本村,夫家姓张。这样我又可以过个七月半。
倘若有人问我,是喜欢过年还是哪个节日呢?
我会毫不犹豫的回道,其实我更喜欢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