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辽东操作秀,河北破暗流1(2 / 3)

在内,大汉刘氏宗亲们弹冠相庆、奔走相告;

汉廷文武百官、颍川郡诸多士人,或悲或喜,不1而足。

至于卫府之中……

昔年袁绍之故臣董昭,同样闭门谢客;

赵云则带着赵旻1同出城,叔侄2人向北方遥祭袁绍在天之灵;

除此之外,卫府中的1众臣属,几乎尽皆喜大普奔…

当年赵旻卫府的班底之中,有很大1部分人,都是当年曹操的臣属及幕僚。

官渡之战后,无论如何,始终是曹在了袁绍面前。所以,这笔账,曹操的1众故臣,当然要算到袁绍头上。

如今袁绍病死,这些人不高兴才怪。

袁绍死讯,很快传到并州太原郡晋阳城。

昔年曾为李傕麾下首席幕僚的贾诩,闻讯微微1笑。

要知道,贾诩非但是罗先生《3国演义》之中,那个蔫儿坏军师“李儒”的原型,更是助李傕、郭汜、樊稠3贼将,挑起3国乱世的著名“毒士”。

所以,身为汉末3大势力中“关中朝廷”的首席智囊,贾诩向来对妄图拥立“关东天子”刘虞、与关中朝廷作对的关东带头大哥袁绍仇恨值较高。

所以,建安4年(西历199年)袁绍遣使臣招揽张绣之时,贾诩毫不犹豫拒绝了袁绍……

这当然不是因为贾诩看好曹操,而是因为贾诩清楚,自己1旦随张绣归顺袁绍,是绝对不可能落到好的!

是以,贾诩这种同样腹黑之人虽然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其人实际上早就恨不得,袁绍早死早清净了。

此刻与贾诩同样感到高兴的,还有乐进和张辽。

曹操的元从之臣乐进自不必说,张辽自从跟随董卓时起,便与袁绍天然对立。

其后,张辽先后跟随吕布、曹操……这都是袁绍的死敌。

所以,得知袁绍已死,辽哥甚感欣慰。

老贼终于身死!哈哈哈!

黄忠、庞德、阎柔这3人对袁绍无甚恩怨,是以此3人无悲无喜。

综上所述,此时此地,最为伤感之人,是张郃。

因为历史已被赵旻改变,所以张郃并未遭遇官渡之战最后1战时,郭图对其人的背刺。

尽管后来郭图还是成功背刺了张郃,但此事已经与袁绍毫无关联。

1言蔽之,袁绍对张郃只有恩而无仇。

是以张郃颇为伤感。

见张郃如此,众人便不好再继续庆祝下去。

老银币贾诩干脆果断转移话题。

“诸君,而今并州既已得手,兼且袁绍已死,则某等当暂时收兵、静观其变。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作者题外话】:这1章开始,咱们来聊1聊在历史上,袁绍之死所引起的天下震荡。

建安7年(202)袁绍去世。这件事带来巨大的政治震荡,对彼时所有军阀均有影响。

袁绍曾是汉末首屈1指的霸主,在黄河以北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如果仔细梳理建安7年(202)的群雄百态,会发现袁绍之死带来的政治影响,超乎想象般巨大。

刘备、刘表、孙权乃至刘璋、马腾等人,后续行为动向,均受到袁绍之死的影响。

袁绍与曹操争雄河朔,败于建安5年(200),死于建安7年(202),人所共知。

但袁绍的死因,涉及1个文字训诂问题。

按《魏书袁绍传》所载,袁绍为“(建安)7年,忧死”。“忧死”即忧愁致病、病发身亡。

(绍)自军败后发病,7年,忧死。--《魏书袁绍传》

按两汉的史官书法,“忧死”存在两层含义,1层即忧郁而死;另1层是被统治者隐诛。对于袁绍而言,忧死无疑是疾病致死。

但按《魏书武帝纪》所载,袁绍是“7年,夏5月死”。

(袁)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夏5月死。--《魏书武帝纪》

问题就在这里。“夏”与“憂”(忧)的写法极为接近,从《武帝纪》可知,《袁绍传》的校勘与断句,当为“7年夏,死”;而不是“7年,忧死”。

换言之,袁绍当在建安5年(200)战败之后发病,熬到两年之后(202)的夏季5月,病重不愈,死。

实际上,从官渡之战到袁绍之死,期间还曾发生过1些历史事件,只是被还想留着脑袋恰饭的陈寿隐去而已。

而且!

官渡之战其实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大局,何况袁绍也并未犯大错,曹操真的只是运气好到爆棚罢了。

荀谌在游说韩馥时曾提到“袁绍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

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又孰与袁氏?--《后汉书袁绍传》

这话就是说,袁绍在绝境时,会产生超人的力量。这1点实际是袁绍最大的优势,也是常被读者忽略的地方。

袁绍有1个特殊属性。即外部压力小时,其行为会显得平庸甚至荒唐;随着压力增大,其思路便逐渐清晰明朗;在生死关头,则会神明附体,雄壮豪迈。

1言蔽之,外部压力越弱,袁绍的能力便越弱;外部压力越强,袁绍的能力便越强。到了生死关头,袁绍则会产生超人的意志与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