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群贤士毕至,少长臣咸集下(4 / 4)

对曲折的过程。

由于袁术与孙坚的阻挠,他1度“不能得至”江陵,被迫“单马入宜城”,最终将治所暂设于江北襄阳,可知其掌控荆州局面的时间应稍晚于初平元年。

结合杜袭“避乱荆州”的时间节点(191),可知他在刘表集团中资历甚深,应为元从成员,因此被“待以宾礼”;

他的同乡繁钦还“数见奇于(刘)表”,关系1度融洽。

这与后文杜袭“逃还乡里”形成鲜明对比。

(杜)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同郡繁钦,数见奇于表……建安初……(杜)袭逃还乡里。--《魏书杜袭传》

(赵俨)避乱荆州,与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1家。--《魏书赵俨传》

换言之,杜袭在流寓荆州期间,必与刘表发生了严重冲突,最终导致他无法继续立足于此,被迫北上投曹。

《袭传》对传主的早年经历记载得虽然草率,却颇费笔墨地录入了他与繁钦的1段对话。

在这段对话中,杜袭认为刘表不是“拨乱之主”,甚至因此要与同乡繁钦绝交(繁钦为刘表所厚待),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杜袭“南適长沙”。

(杜)袭喻之曰:“吾所以与子(繁钦)俱来者,徒欲龙蟠幽薮,待时凤翔。岂谓刘牧(指刘表)当为拨乱之主,而规长者委身哉?”……袭遂南適长沙。--《魏书杜袭传》

更为离奇的是,杜袭在长沙期间的事迹,于本传之中全然无载,却于“建安初”这个特殊时期“逃还乡里”,还改换了门庭,在曹操的提携下“为西鄂长”。

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杜)袭逃还乡里,太祖以为西鄂长。县滨南境,寇贼纵横。时长吏皆敛民保城郭,不得农业。--《魏书杜袭传》

为了防止读者不理解,陈寿又刻意补充了西鄂县的特殊区位:“县滨南境,寇贼纵横”。

西鄂县在南阳郡北部,毗邻博望县,建安7年(202)刘表使刘备北伐,便是1度兵临博望,进逼叶县。

可知此处的“南境”即指荆州,而“寇贼”即指刘表。

换言之,杜袭在长沙期间,必定卷入了特殊的政治事件,为此与刘表决裂,致使双方反目。

长沙,是1个关键切入点。览查《后汉书》、《3国志》,可知刘表所署长沙太守张羡,在建安3年(198)“率0陵、桂阳3郡畔(叛)表”。

张羡死后,“长沙复立其子(张)怿”,继续与刘表作对。

按“(刘)表围之,连年不下”,可知此次叛乱声势浩大,持续数年之久,侧面导致刘表错过了参与官渡之战(200)的关键节点。

按《桓阶传》中“(袁)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刘)表急攻(张)羡”的记载来看,此次叛乱至少延续至建安5年(200)。

而张羡集团覆灭后,叛军头目作鸟兽散(如桓阶便“自匿”),可知“逃还乡里”的杜袭,无疑应属其中1员。

会(袁)绍与太祖连战(指官渡之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桓)阶遂自匿。--《魏书桓阶传》

这也是为何杜袭初入曹营,立刻便被委以重任,分配到“县滨南境”的西鄂,抵御刘表的原因所在。

因为杜袭既然参与过张羡集团的叛乱活动,与刘表结怨,那他便只能全心全意替曹操卖命。

杜袭先仕刘表、后投张羡、又被曹操所亲待,可知其背后必有引荐之人。

此人于《袭传》虽然无载,但《荀彧别传》却记载了传主曾经“引致当世知名……杜袭、辛毗、赵俨之俦”。

由此可知杜袭的保举人便是荀彧。

理由也不难推测,此2子皆出身颍川,乡党之间相互提携,实属彼时通例。

呵呵,行文至此,诸君想必已看出,为了给传主杜袭遮羞,陈寿可谓煞费苦心也!

所以,如果不深扒这段历史,而仅看《杜袭传》,根本无从得知此事背后之隐情。

然而…

诸君以为所谓曲笔仅仅是这些吗?

呵呵!

相信云某,后面的内容,足以让诸君颠覆3观!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