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重仓吃进五千手(1 / 2)

港岛话事人 面包茄子 1127 字 5个月前

日报作为每天都要发行的报纸,通常是在早上出刊。

打印和发行工作,会在前一日的夜间开始,并持续到日出。

那么编辑内容,就要在更早之前完成。

所以说日报也是有信息滞后性的。

所谓墙倒众人推,香江报业这么卷,谁不希望多死几家同行?

由于前一天《信报》未做回应,多家媒体相关文章已经刊印完毕。

午夜12时左右,发行代理和工人陆续来到发行地点。

报社最密集的中环,在皇后大道中,从拱北行起,一直延伸到万宜大厦、德辅道、遮打道、交易广场。

先在固定地点装好自备的发电机,在一些道路两侧挂起光亮的大灯,将街道照个通明……

同样的一幕,在九龙、新界、观塘、荃湾等地也在上演,发行商将事先准备好的报纸,扎捆、打包分发到整个香江。

于是清晨,在一场静美的秋韵飘散,一幅洁白的冬画展开前,各类抨击、指责、谩骂的小作文,已经映入读者眼帘。

在天星小轮、在渡轮、在巴士、计程车、各种交通工具上;

也在厨房、客厅、工厂、写字楼、办公室等各类场景中。

本来对鸡蛋事件,没有丝毫关注的读者,突然发现,几乎全港的报纸都在骂《信报》。

当然事无绝对,很多读者惊讶的察觉,《明报》没做出评论。

大家都在骂,而你不骂,就变得惹人注目了。

这样的场景,和当初金镛出事时,一度沉默的《信报》何其相似?

报业内部人士眼睛雪亮,变得更加期待《明报》后续的反应。

他们认为,这是金镛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

而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不知情的人,也难免会有热心读者出来解释。

“你不知道?《信报》的老板林山止,是金镛先生的老部下了。”

“我怎么听说《信报》还在连载金镛的情史呢?”

“有吗?那我得去批判一下。”

“林山止忘恩负义啊,怪不得引来众怒!”

“我听说他去剑桥读书,都是金镛资助的。”

“这不是养了個白眼狼吗?”

“是啊,你没看《明报》到现在还维护《信报》呢吗……”

“会不会是私生子?”

“不能吧,岁数对不上啊。”

“唉,你说假鸡蛋到底有没有?”

“谁知道呢?《信报》说没有,可其他报纸都说有……”

“不对吧,其他报纸也没咬死口径,只是在骂《信报》没道德。”

“到底有没有,看看今天的《信报》怎么说?”

类似这样的对话,发生在许多场景。

一时间,林山止和金镛两人的口碑,居然有两级反转的趋势。

不过这种事注定不可能发生。

当别人全在骂的时候,好奇会驱动读者买一份报纸吃瓜,至少看看《信报》怎么狡辩。

于是,一篇标题为《万人血泪,时代之哀》的文章,一下抓住所有人的眼球。

因为标题之下就是重磅。

《信报》受到蛋鸡养殖协会委托,在此代表香江57家养鸡场发布联合声明。

对《财经新闻》诽谤一事,提出严重抗议,并会在今日正式发起诉讼。

接下来是正文。

文中阐述了蛋鸡养殖业的困难,从上游的饲料缺乏,论到育种雏鸡的淘汰率;

从存栏量的艰难,论到鸡蛋对人体营养的重要意义。

而由于目前谣言四起,导致产业链进一步遭受打击,所以鸡场主们的减产已成定局。

小小一颗鸡蛋,整个产业链却涉及万人。

这万人的就业生存,全因为《财经新闻》的造谣而摇摇欲坠。

减产、失业,恶性循环,日后香江人再想吃鸡蛋可就难了。

最后文章饱含深切呼吁:“本报早在11月份,就提醒广大市民要警惕假鸡蛋骗局,这些骗局以培训为名,利用人心贪欲,收取技术转让费。

当时《财经新闻》的前身《明报晚报》并未做出任何评价。

前日《财经新闻》大放谣言,导致培训骗局愈加猖獗。

心存恶念者即使被骗亦不足惜,但谣言甚嚣尘上,最终戕害的还是香江民众。

肉、奶、蛋,是补充蛋白的最优解,关乎人体营养,关乎安全健康,更关乎儿童生长发育。

据统计,香江男性平均身高为171.2厘米,远高于霓虹男性168.7厘米。

可若香江人从此告别鸡蛋,是何后果不言自明。

‘人造蛋’是否存在,《信报》在此并不做出断言,但从即日起,向全社会发出悬赏。

即若有人能提供蛋壳、蛋黄、蛋清完好的‘人造蛋’,《信报》愿给予第一提供者20万港币……”

此文一出,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

20万是什么概念?

在香江非核心地区,可以买下一层楼!

是的,不是一间房,是一层楼。

有些人看罢,已经摩拳擦掌,打算去市场上寻找假鸡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