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他们无心耕种,那就去打仗好了。”
是被秦军处决是干脆参军赚功劳,自己选。
不过匪徒参军和庶民当然不是一个待遇,他们得先为自己之前做的孽赎罪。反正他们也不爱种地,那就不他们分田了,换粮草金银。
扶苏明白了。
正常人是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这些不肯自己钓鱼的人来说,就只实打实的物资。吃完之前他们会安安分分,吃完之后就继续打仗换食物。
或许有些人会选择继续去抢,只要秦国看守得当,不他们出去骚扰民众的机会就好了。
扶苏干脆提议:
“不派他们去北境戍边。”
不好随强迫庶民大老远跑去北方边境抵御匈奴,是这些匪寇又没有权利拒绝。北境地广人稀,也难以找到可抢之民,管束起来也更方便一些。
匈奴短期内是灭不了的,那匪寇就一直有仗打。逞凶斗狠就是他们做惯了的情,比起抢庶民不一定抢到粮食,打仗好歹旱涝保收。
不愿打仗也不愿种田的是彻底没救了,要么斩杀,要么干脆拉去服徭役,修城墙沟渠等设施。
虽说他们落草为寇之前很惨,是被迫的。当土匪时没少干坏,欺负的又是普通庶民,着实不必太过同情这群人。
不过这都是后续的安排,目前楚地是以安抚为主。
招安的尽量招安,观察一下他们是否沉下心做回安分守己的耕农,考察不合格的再进行下一步。
那个时候楚国贵族应该也收拾了大半,不用担心他们煽动民心押送匪寇去北境的军队添乱。
扶苏又想起一件。
他拿出一封奏报递父亲,这封汇报的情不是很紧急,便由太子先代为浏览。
上奏者是赶赴楚地的郡守县令们,他们统计了当地情况之后,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于是合在一起写了封奏折送来咸阳。
秦王政接过来一看。
虽觉外,仔细一想又感觉楚地会出现这种情况,倒也十分合理。
奏中写的是官吏查看过楚地官府往年的记录之后,发现很多地方的庶民人数是越来越少的。
少的人除却落草为寇的那部分之外,有一些则是跑去了百越。显然是宁愿去百越山林里当野人,也不想留在楚国遭受欺压。
秦国商队进入楚南百越的时候没太受排斥,这些楚人居功甚伟。他们楚国大多没什么好感,所以也就不会秦人产生偏见和排斥。
楚南百越的许多部落都吸纳了楚人,有些干脆就是楚人建立的。
秦王政看完说道:
“此一来,想要说服这些百越之民入楚南租田耕地,应当简单许多。”
原担心楚国覆灭后楚人聚众闹,秦国又不好迁人去楚地定居。有了这些百越楚人,只要笼络好他们,将他们打散到楚人中去,便完美解决这件。
大家祖上都是楚人,百越楚人会更容易得到普通楚人的信任。再请百越楚人帮忙洗脑,时间长了,普通楚人自然就会彻底融入大秦之中。
百越那里的日子同样朝不保夕,土生土长的部落人士不一定肯去楚地当耕农,从楚地逃来的应当大多都愿。
唯独担忧时间长了秦国也像楚国那样欺压他们,所以得商队再接再厉,安抚住百越楚人的心。
楚国的烂账得慢慢收拾,秦王政把注力转移到了齐国头上。
他询问侍官今日张良可在陪伴齐王到处游玩,侍官答这几日齐王有受寒,不爱动弹,张典丞应当空闲着。
于是命人宣张良进宫回话。
张良今已经胜任典客之下的二把手,典客之下设有一丞,因此称为典丞。
典丞距离九卿仅有一步之遥,所有九卿都有自己的副手,有的不止一人,所以想上位得再努努力。
张良心知秦王此番召见他,必然是要问齐国底细。匆匆拿上这些日子做下的记录,便随着使者进宫来了。
一见到秦王政,张良便直奔主题,询问王上想知道齐国哪方面的内容。
秦王政他的干脆利落十分赞赏。
有些臣子来了之后就喜欢打官腔,避免自己说错话得罪王上。一般都会先迂回一波做个铺垫,再说明来或者回答问题。
这样很耽误时间。
所以秦王政一般会在臣子们开之前先发问,并让他们回话简洁明朗一些,不众人发挥废话的余地。
张良这种不等王上开自己先反问的操作,换个爱面子小心眼穷讲究的君王,确实会惹得君主不悦。张良清楚秦王是个什么性子,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丝毫不担心被记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