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放假了还额外考一场试啊!
蒙恬只道:
“臣会代为转达,太子是否肯听,臣便无法左右了。”
桥松:“没事,你当着祖父的面说,我爹就会
答应了。”
蒙恬:……
没过几天,期末考正式来临。
桥松经过废寝忘食地学习??[]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仗着自己是鬼其实不睡觉也没影响,愣是补上了这半学期的课。
死记硬背的简单,要不了两天就能全部背下来。需要学习的公式等,靠着亲弟弟的指导也勉勉强强学会了。
桥松很有信心:
“我这次考试肯定不会考砸!”
室友想起他上回说自己上课没听,结果最后还考及格了。又听他这次信心满满,就觉得桥松应该要大发神威,考个班级前五出来。
室友们:哇!我们寝室要迎来第二个大学霸了吗?!
桥松胸有成竹地进入教室,顺风顺水地考完了其他科目。大部分科目即便说不上能拿优等的成绩,及格还是不成问题的。
直到最后一场考历史——
17、以下哪几种作物不是秦朝时期传入我国的?(多选题)
甲、葡萄;乙、棉花;丙、洋葱;
丁、豆角;戊、番茄;己、向日葵。
桥松:?
桥松麻了。
大秦共和国的初中试卷和其他位面的不太一样,它有多选题。不仅试卷不一样,考试范围也不同。
比如七年级上册,就要一直学到凤秦结束。期中之前学原始社会到春秋时期,期中之后学战国乱世到秦朝灭亡。
然后桥松他仗着自己是大秦皇帝,认为战国到秦末的历史对他来说根本没有难度。所以他复习的时候把精力都放到其他科目去了,历史就随便翻了翻,根本没背。
当时桥松很自信地想着,朕是大秦皇帝,大秦的事情有什么是朕不知道的吗?根本没有复习的必要。
现在试卷教他做人。
桥松看着六个选项陷入了纠结。
首先排除葡萄和棉花,这两个东西是他祖父在位的时候传入的。
然后排除豆角和番茄,这个是他不知道哪个子孙在位时期传入的。也有可能是凤秦那会儿,因为他记得番茄的菜品在凤秦时期就很流行了。
后头的洋葱,他记得很清楚,是大秦灭亡之后传入的。至于向日葵,这么陌生的名字,肯定不是大秦的东西。
桥松自信地选择了丙和己。
下一题填空。
23、图片⑴种植的农作物是_,图片⑵种植的农作物是_。
桥松:呵,朕可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合格的皇帝怎么能五谷不分?
桥松定睛一看。
两张黑咕隆咚的图片,只能勉强看出植物的外貌。但因为是古墓里出土的谷穗,还真不如实物好分辨。
最糟糕的是,桥松好不容易分辨出来,认出一个是黍一个是菽。
菽还好,他记得现代的名字是大豆。那个黍现在叫什么来着?
桥松犹豫着填了小米,觉得不对,划掉又填了大米。还是觉得不太对劲,大米应该是稻,最后又填回了小
米。
接着是材料题。
31、材料“民生多艰,吾不忍闻!”
问题⑴这句话是谁说的?
问题⑵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桥松:终于有个朕有把握的了!
桥松立刻在第一问下头写下他爹的大名。
这句话是当年大秦雪灾?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他幼年的亲爹做戏假装自己很仁爱庶民,然后史官添油加醋记下的。
原话其实不是他爹说的,但是史官在起居录里写他爹是这么说的。那就只能回答他爹的名字,总不能写史菅的大名上去。
不,严格来说起居录里也没这么记。
那个起居录后人压根找不到,只是他爹在祖父的传记里提过一嘴而已,说自己小时候发生了什么、史官又是怎么记载的。
毕竟这都是另一个位面的事情了,桥松也是死后才知道他父亲和他祖父居然是重生的,还一直瞒着他。
现代人找不到记载了这段的起居录,都以为是因故丢失了,没多想。还把这段列入了教材,根本没人怀疑过《始皇帝传》里掺了假。
桥松看向第二问。
这话提现了他爹什么思想感情,还能体现什么?政治生物的作秀呗。
桥松想着后世人都看过祖父的传记了,肯定看见了史官记录他爹说这段话的前因后果。
于是照实回答:
「体现了太子从小就精于作秀、擅长收买人心,会利用一切机会塑造自己的仁爱形象。」
桥松:写试卷还能损我爹一把,快乐。
再看下一题问答。
34、始皇帝前后八次巡游的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桥松眉头一皱,立刻在下面纠错:
「始皇帝一共巡游了九次,古代天子讲究九极之数,试卷上怎么能存在这样的低级错误?」
然后才开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