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遍身罗绮者(4 / 5)

和软茧,双方损失最少达500万元以上,这位厂长说:“真是上了一堂市场经济的大课哈,然而,这还不是最典型的。”

所谓茧贩,这位厂长说:“沪海人处在丝绸行业的后道工序,在历史上有余茧商其人,恐怕没几人知道今日的茧贩吧?”

于是他介绍了如下情况,原来今日的茧贩大多在白天有固定职业,很多人还是乡里镇上和供销社的工作人员,但不参加茧站工作。

晚上,则挨门串户带了现钞向农民收茧或预购蚕茧,然后每担加100元卖给茧站,一晚可赚一千多元或几千元,也有卖给邻省邻县二道贩子的,最后都归到乡镇丝厂。

这些厂有银行贷款,还经市县上级点过头,所以很有实力。

当时一些乡镇办的经营服务公司,村乡贸易货栈,甚至文化活动站也参加这一行列,插手抢购蚕茧。此外还有一批个体茧贩,其中包括见过报的卖棒冰的小贩和闲散人员,禾城一地就有300多人。

他们有的受几户农民联合委托,抢购自缫生丝所需原料,有的则是现买现卖,跑个腿,赚个价格差,一天捞几百元到上千元,他们人数不多,资金也小。

能量大的是若干高价购茧场所,他们贴出大张海报,用高音喇叭,有宣传招揽人员,他们随时用步话机向“上级”报告邻近茧站价位变化趋势,按“上级”指示采取对应措施。

他们在多头收茧的现实中,使国营丝厂的自设茧站和供销社开设的收茧站黯然无光。

如1988年春,霅溪市千金乡的三个最大的国家茧站千金、城塘、金城拥有200多名收茧人员,开秤五天共收蚕茧176市斤,人均收茧量不到一斤;霅溪城郊两区设有74个茧站,都受到茧贩冲击,其中芙蓉、溪西等茧站还发生殴斗,茧站上的电灯泡全部打光,一位收茧人员说:“明年要戴个钢盔来收茧了”。

伊桥乡的乡长说:“我乡一年有500个中学生毕业,都不愿到地头上去,本地有茧子,就开丝厂,一人一年1500元工资就有地方支出。手中有茧,开工无问题,只要一吨厂丝能买18万元,方针是多收为上。”

今年6月19日《解放日报》上在“如何避免蚕茧大战”的报道中指出:今日之茧农与茅盾笔下的老通宝不可同日而语,庙行乡更楼巷村20多岁的茧农沈毛新的好茧卖到600元价格,记者问他“可满意?”

他笑笑说:“怎么讲呢,香塂丝价23万元,这样算来,茧子可卖1000元。”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则生动的对话,正是1988年苏、浙、川、皖四省商定旨在防止蚕茧大战重演,实行三大措施的第二年。

这三大措施是:

1、按国定厂丝出厂价8万元[时价已涨到15万元]征收百分百地方调节基金。

2、提高茧价30%,规定为350元[事实上1987年茧价已超过600元]。

3、加强行政管理和丝类货物的出口管理。

但出现了一批形形色色的综合外贸公司和丝绸出口许可证可以买卖等事态,都对蚕茧大战起了火上加油作用。

据经贸部、监察部、国家物价局和国家工商局联合召开的今年蚕茧收购工作电话会上指出,去年丝绸出口16亿美元,当年蚕茧大战仅收购蚕茧就使国家损失8亿多元,由于抢茧,不按质论价,茧质下降影响缫丝时少产厂丝9000吨,损失近12亿元。

这是见于报端的一年中损失数,当年水货出口和各出口企业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损失,据香塂那边估计为5000万美元尚未计入。

……

前几天,南易回忆他看过的关于丝绸方面的新闻文章,脑子里很快圈出“计划外”三个字,计划外的国家不收,巢丝厂不可能让厂丝扔在仓库吃灰,他们肯定要想办法卖出去。

事实上,前面的七、八两个月,国内各个口岸都在争取计划外出口,集中交货,加上多渠道水货冲击,使得日本的丝绸商人认为华囯生丝产量增加,价格可能下跌,纷纷外抛库存,致使日本市场丝类价格暴跌。

南易从日本了解到的情况,横滨市场的生丝价格每半小时跌一大截,绢丝市场也产生了连锁反应,除了泰山牌绢丝因质量好、信誉高仍然供不应求,spa绢丝销售也看好外,其它绢丝在日本市场价格倒挂。

日本是厂丝和绢丝的重要销售地,日本价格暴跌就会影响到国内的出口价格,巢丝厂的计划外厂丝销售自然会受到影响,他们可吃不消压货,资金不回笼,会影响到方方面面。

所以,这时候进入丝绸出口领域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既可以给巢丝厂一点帮助,也可以拿到价格比较低廉的厂丝。

亿万国际要做的就是“计划外”厂丝的生意,短期来看,还是有利可图的,不能说是暴利,但是利润率绝不会低;至于长期规划,南易隐隐有打击一下几个国家新兴的丝绸产业,趁他们尚未壮大之前,抑制一下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