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1 / 2)

兴汉室 武陵年少时 1060 字 2023-02-19

“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于是到了第二天,杜骘又过来寻杜畿,说:“我已为你打听好了,有不少人说自己年纪太大、或是自矜名节,不屑、也不愿去吏治科跟那些太学生一样领受教导。所以这些人都四处投剌,寻求门路,以期得到荐举,直接受官。” “还有这种事?”杜畿惊讶于杜骘在长安探听消息的能力,同时也是惊讶于这个消息:“可诏书已下,彼等即便另寻门路,也不见得有人会违诏。” “就连理案都要参考《春秋》决狱,一味的因循成规,岂不是法家之道?”杜骘拿出前辈的姿态来对杜畿传授经验,得意洋洋的说道:“这种事总有人情可讲,也定会有所变通,不然我为你疏通疏通,让你去试一试?如今朝廷要在各地派官,能早些入仕,兴许能比后来人得一个好些的官职……” 杜畿的先祖杜周曾就是秉持法家之义,从酷吏起家,杜骘只想着劝其早些入仕,一时竟忘了杜氏的创业之祖。 “依杜公看,此事当找谁的门路?”杜畿忍着心头不悦,沉声问道。 杜骘为此事考虑过很久,对此早有准备,他捋须笑道:“何不寻京兆尹崔公?其叔、其兄皆从乃祖伯度公习字,两家情谊尚在,应当能征辟你做功曹。” 他口中的伯度公指的是有名的书法家杜操,尤善章草,深得同样擅长草书的孝章皇帝喜爱,曾任齐国相。在他老年的时候,崔烈的从父崔瑗与从兄崔寔皆先后拜在杜操门下,学习草书。 杜操正是杜畿的祖辈,他可以说是与崔氏有一段师生的情谊。 不过这都已过去好几十年了,崔瑗与崔寔父子两人早已过世,崔烈肯不肯为此对杜畿伸出援手,尚未可知。 杜畿心里对杜骘口中‘两家情谊尚在’的话抱有万分的质疑与不信,他没有直接点明——这样会让对方难堪,也容易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识好歹。 “实在有劳杜公为此费心,在下承情之至。”杜畿先是感谢道,然后又提出拒绝的理由:“只不过,在下以为,崔公能有如今,徒仗其声名而已,好比宦仕之家门前所立的阀阅,除了彰功显德以外,毫无用处。崔公在朝又没有根基,跟着他,倒不如去寻别人。” 尽管对方说的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杜骘仍有些不高兴,他拉下脸说道:“即便如此,崔公也是一时名士,就连司空黄公都对其尊敬有加。其手下管着京畿重地,权责深重,你要还能寻到比崔公更好的?” 他想了想,有些不确定的说道:“难道是京兆韦氏?听闻韦休甫即将莅任武都太守,而武都又少豪族,手下功曹、主簿等职必然是缺人的……不过韦氏与杜氏交情不深,而且武都可不比京兆,韦休甫的声名也不如崔公这等名士。” 杜畿心里哂笑不已,不善理政,只知空谈,连京兆重地都托付给底下的长安令王凌去做、还花五百万过三公瘾的‘名士’……跟这种人结成‘君臣之义’,并在他手底下当功曹,杜畿还不如拉下面子去年轻他十岁的王凌手下当掾吏。 当然,杜畿性子虽傲,但这种话可讲不得,他干咳一声,回答道:“不知少府张公如何?” “你家还曾与张少府结交?” 少府张昶是最早一批支持皇帝的亲信,无论是一开始为皇帝支应足够钱粮以供新建南北军所需,还是之后配合董承清丈上林土地,都表现出是皇帝提出政策后的坚定支持者与执行者。 尤其是皇帝在盐铁大议之后,将盐铁官重新划归少府属下,归其负责,使张昶在朝廷里更为炽手可热。 除开张昶本人之外,其弟张猛身为北军长水校尉,同样深受皇帝青睐。 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可比有名无实的崔烈要好太多了。 杜骘愣了愣,没有想到早已式微的杜陵杜氏还能跟张昶攀上交情,他殷勤的笑着问道:“张少府莫非也曾在乃祖伯度公门下?” 张昶与其兄张芝俱擅草书,在杜骘看来,说不准张氏兄弟也曾和崔瑗父子一样,都曾在杜操门下学过字,但他却忽视了二者所处的时代相差太大。 果然,杜畿不矜不持,一本正经的说道:“张少府与家祖未有师生之谊。” 杜骘的笑容顿时僵住,他胡须微微抽动着,有些不悦的说道:“既如此,那你何故提及少府张公?莫不是寻我玩笑?” “在下不敢。”杜畿神色安稳,干脆的说道:“只是听说少府张公兄弟二人生平酷爱草书,仰慕家祖风采。正好我家藏有家祖的几份真迹,可以请少府张公一观。” “这样才好。”听他这样一说,杜骘心中安定许多,不禁喜道:“张少府不爱财,唯爱书法之道,若有尊先祖君的真迹,其必欣然接纳于你。” 杜畿等的就是这句话,他自诩以他的才能,就算是吏治科也难不倒他,何必非得走这种门路?但谁让他寄人篱下,处处看人脸色,若是能早早远离杜骘,自立门户,走这个门路倒也无妨,而且还能趁此机会接近重臣。 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么一来,却是完完全全打乱了董凤的计划,他本来想唆使杜骘让杜畿去寻黄琬手下崔烈的门路,让黄琬被动的成为第一个钻吏治科政令空子的人,好造成当面一套背地一套,私下违逆上意的假象。这样不管是董承紧随其后,跟着征辟僚属、还是上封事弹劾,都能让黄琬吃到不小的亏。 谁知道杜畿误打误撞,竟把董凤准备好泼给黄琬的祸水,引到张昶那去了。 杜畿浑若不知此事背后的玄机,当下摸着唇髭,思虑妥当:“事不宜迟,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