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一场浩大的“社会实验”(1 / 2)

长歌当宋 我欲乘风归 1092 字 2023-07-07

在汉家王朝的历史上战争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但却并非永恒的主题,唯有发展和养精蓄锐才是历史的主要进程。

大宋太想要一个喘息之机了,朝堂上下都希望安稳的过日子,就算有战争他们也愿意放在遥远的将来进行,所以他们情愿花钱买平安。

在夏竦浑浑噩噩的离开后,叶安便收到来自真定府的消息,辽朝借去岁西北用兵之事向大宋施压,声称大宋欺压辽朝属国大夏王国,去岁辽朝大军驻于析津府为的就是防备大宋杀红了眼突然挥兵北上……

这话虽说连辽朝使者自己都不信,但他依旧以强势的态度要求大宋交出当年周世宗柴荣占据的关南十县之地赔偿给辽朝,那辽朝便会既往不咎。

叶安在看到消息后对辽朝的无耻有了全新的认识,历史上记载的那些所谓宋辽自澶渊之盟后安宁百年的描述看来完全是个大笑话。

辽朝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从大宋身上榨取好处,就如同党项一样。

他们虽然也勉强算是正统王朝,可惜统治者的思维方式依旧停留在了游牧民族的旧制上,对于他们来说劫掠是一件最为划算的买卖,不光可以“肥己”,还能“损他”,只要能对大宋产生打击,就比什么都强。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可惜在某些时候辽朝太过直白,完全没有正统王朝那种绵里藏针,阴谋阳谋齐出的遮掩。

论政治博弈,汉家王朝有着先天优势,叶安绝不相信大宋会平白的把关南十县拱手交给辽朝这只恶狼,但一定会用增加岁币的方法来买平安,这是大宋皇帝的一贯尿性。

土地不能丢,但钱财乃身外之物,给也就给了,大不了再慢慢积攒便是,当然也可以从百姓头上搜刮,反正给的又不是皇帝自家的钱,亦或是说天下的钱都是皇帝的,九牛一毛而已……

果然,大宋派出富弼出使辽朝,据理力争,叶安知晓是这老倌出使后便再无兴趣,富弼就是属于老成持重的那种朝臣,有他在战争一定不会发生,当然钱也不会多给,但剑拔弩张的局面一定还会持续下去,直到双方的谈判达成。

于是在这个时候叶安便选择壮大甘凉的势力,加快速度的培养湟州官员,开春之后第一件事便是邀请湟州上下的一干官吏前来凉州府。

百闻不如一见,只有让湟州的官员真切的看到甘凉的变化,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放弃固有的思想。

在此之后凉州府就能向湟州派遣改造团队,这将是一支由甘凉抽调出的高级,中级和初级官员组成的队伍,他们的任务就是对湟州现有的制度,办事效率进行改造提升。

其实汉家王朝对于百姓的教化远远比不上对官员的教化,一个人想要成为官员,首先必须读书明理,先从文盲变成文人,之后再熟读儒家经典的过程中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接下来或许还要游学增加自己的见闻,最后才能走上科举的考场在不知多少的读书人中展现才华出人头地。

平心而论,以这种方式选取出的官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算是最优解了,比这个时代的中亚或西方文明强了不知多少倍。

叶安现在做的也不过是在改良这个过程,模式还是一样的,只不过更加重视实践。

大宋的科举制度相当完美,完全可以用在取才上,但要想做官那就必须加强思想上的改造,让其更加符合甘凉的所需,同时还要大量的培养年轻人,不光靠四书五经给他们树立价值观,更要用生活,用当下的环境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这也使得甘凉的思想在逐步发生改变,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思想改变,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却同样也在无时无刻的进行,叶安主打的就是一个“润物细无声”。

若是用条令去强制改变人们的思想,那太难了,也容易遭到抵触和反抗,可若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改变则截然不同,效果好且不说,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得到实惠的同时对发生的改变会欣然接受。

思想教育这一块是秦慕慕在抓,她也是真的拿手,作为女人,她在甘凉开启思想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女子平权,这里的平权不是后世那种没事就“打拳”的行为,只是要求解放女性,让她们有参与工作和学习的机会。

秦慕慕所宣扬的道理也很简单,有些事情并非只有男人做得好,女人同样也能做得好,并且女人也算是一份劳动力,为何要进行限制?

世俗规矩中的歧视完全可以通过实际成果来让所有反对者闭嘴,也能让每个家庭获得切实好处,当女子做工回来拿出自己的工钱补贴家用时,甘凉人家的汉子便开始感动,一家得了好处,其他人家便会自觉的有样学样。

况且这里是西北并非中原,许多封建思想还未根深蒂固,容易改造,即便是大家闺秀也可以进入学校学习,并且还是秦慕慕开办的女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