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燕很恐惧;项燕听了许多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故事后,也对楚王启越发不信任。 两者的猜忌就算秦国攻打燕国,楚国是秦国下一个目标,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暂时和解。 所以李牧有条不紊地从楚国东部撤离。 他只留下了很少的人驻守,以给楚国一个秦国还在坚守的假象。 撤离的时候,李牧把城中居民也迁走了。 蝗灾时,沿海滩涂盐碱地是重灾区。楚国东部沿海狭长的通道几乎已经荒芜,人口十不存一。 南秦富庶之名早就传遍了楚国。李牧将楚国东边几座城池的楚人迁徙到南秦垦荒,他们都没有怨言。 古代人口迁徙之路就是一条黄泉路,就算官方给口粮的那种迁徙,路上也不知道会死多少人。 每一次迁徙的路上,都布满了庶民的血泪和尸骨。 楚人十分积极地从楚国东部城池背井离乡前往淮河以南,可见他们的生活已经艰难到了何种程度。 因楚人十分配合,李牧撤离平民时也悄无声息。 楚国腹地和东部沿海平原因蝗灾和饥荒,出现了大片人口空白地区。再加上楚国内乱,没有精力安插探子,所以李牧把人都撤走了,他们也没有发觉。 李牧掐着时间,在得到王翦围住燕都蓟城的情报之后,就让军队整备出发,悄悄绕到了淮河上游。 楚王和项燕矛盾妥协后,项燕最先做的事,一定是把秦国从东边扫出去,以免四面受敌。 在项燕率领大军攻打东边的时候,他就能顺着淮水而下,抢攻楚国腹地。 李牧没想到,楚王启和项燕都不是蠢人,但也出乎自己预料,和好的时间实在是太慢了。 他更没有想到,秦国居然遇到了一场特大的黄河水灾。 楚王启和项燕和好的时间太慢,导致他的军队会白白吃掉很多粮草;黄河水灾,又让秦国关中关东的粮食丰收和粮草供应出现了大问题。 人算不如天算,李牧此次失误了。 李牧请求撤兵,秦王政驳回了李牧的请求,他十分果决地命令李牧不用理睬粮草消耗,该驻扎多久就驻扎多久。就算驻扎一整年,他也能供应上军队的粮草。 秦王政命令南秦不需要再将粮草运到咸阳,直接供应李牧大军需求。救灾时,只用秦国原本积攒的粮食。 李牧上奏,大军吃不完那么多粮草,只取了一部分,剩下的仍旧运到咸阳。 但秦国才风调雨顺没几年,秦王政自继位后又连番作战,秦国救灾时,赈济粮食仍旧出现了空缺。 于是张良出手,利用灾民的愤怒,扫灭诸多三晋之地旧贵和不良豪富,夺得不少囤积粮草……以及减少了灾民的数量和愤怒,度过了这段空缺期。 待蜀地的粮食运到,秦地其他没有遭灾的地方丰收,补上了赈济粮食的不足,秦国安然渡过此次难关。 李牧驻扎在淮水上游的大军粮草也没有出问题。并且秦国因为水灾颇为慌乱,李牧的大军被隐藏在水灾和暴雨下,不算民夫在内,整整十万人在淮水上游屯田演练,偶尔帮忙治水和农耕,居然完全没有引起楚国的注意。 这期间也有张良的策略。 张良成为内吏后,拿着秦王的诏令高调来到南秦,调集南秦军队北上抗洪,混淆了楚人的视线。 得知楚王启和项燕终于和好,还迁都项城后,李牧松了一口气。 他终于等到了。 还好政儿厉害。否则他就要因为粮草问题先行撤军,无功而返,白白耗费那么多钱粮不说,还会打草惊蛇。 得知楚王启迁都时,李牧心情很好。 项城虽然坚固,但比起陈都还是不如。一座都城,肯定需要专门规划整修,才能住得下那么多贵族。项城的规格并不是国都,楚王匆匆迁都,城防一定会产生混乱。 楚王启虽然不笨,但毕竟没有太多治理国家的经验。楚国朝堂原本身居高位、能总揽大局的大臣,自李园当政起,楚国多次内部倾轧,几乎已经被清理干净。再加上他们对秦国的恐惧,想要逃到最安全的地方,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 “将军,我们白白吃了大半年粮,终于可以打仗了吗?” 蒙恬的语气中带了一丝憋屈。 在秦国遭遇黄河水灾时,他们却白白吃了大半年粮草,几乎什么都没干,蒙恬心里都开始愧疚了。 不仅蒙恬,秦兵心情也是如此。 虽然白白吃粮很好,但无奈将军老让人在军中宣扬现在秦国有多艰难,秦王为了保障他们这群人白吃白喝等战机有多么不容易。 领兵的将领多是跟随了李牧近二十年的老将老卒。秦王政在南楚时,
第 260 章 张良又一策(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