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燕联军和魏韩赵联军的对战过程没什么好说的,打得十分敷衍。 王翦占领了大别山三关,且长江北岸除了广陵城之外的大城池都已经被废弃,楚国和南楚国以淮水分界,实控领土差不多各一半。 但就算这样,楚王目前实控的领土也是魏国和韩国加起来的总和。 楚国这个庞然大物被秦国割了许多刀肉,自己还内斗从中分裂,但在战国中的实力仍旧是数二数三,只是从稳压赵国,变成和赵国争夺老二而已。 再者南楚国名义上还是楚国的“附属国”,并不称王。此次楚王出兵,南楚君也出兵了。 楚王和南楚君毕竟打断骨头连着筋,南楚国又只和楚国和秦国接壤,知道自己要在战国站稳脚跟,必须和楚国同气连枝。 毕竟,秦国已经打出了统一天下,成为天下共主的旗帜。韩王哭求了那么多次,秦国都没有答应韩王成为秦国“诸侯”的请求,明摆着是削掉所有诸侯的国君位置。 给秦国当狗都行不通,南楚君自然只有利用自己在楚国良好的人际关系,贿赂了大量楚国大臣,特别是楚王最信任的外戚李园,重新和楚国交好了。 现在南楚国和楚国你侬我侬,完全看不出刚打过仗。 楚国国内贵族和楚王也都很满意。在他们看来,南楚国就是楚国一个大一点的“封邑”。其实楚国没有分裂成两个国家,大家还是亲亲热热一家人。 所以楚王要打仗,“诸侯”南楚国自然也会派军队同行。 魏国和赵国都算有些许本事,韩国的军队基本等于没有军队;燕国虽势弱但好歹也能拉出点能打的人,楚国和南楚国配合默契。所以两边算是势均力敌,基本以对峙为主。 项燕和魏无忌都算是当世名将,按理说如果真打起来,本来应该有些看头。 但两人都没有很好地履行主帅的职责,而是让军队将领各自为政。 项燕其实很想大干一场,为楚国多打些地,让项家重新回到楚国贵族第一梯队。 但无奈这次打仗李园想要最大的功劳,所以项燕名义上是主将,实际上都是李园在指挥,关键地方的将领都是李园的人。 项燕有心无力,干脆找借口生病,直接留在了后方,不去前线了。 魏无忌是真的懈怠。 他曾二为主将,一在救援周王室迎击秦国,一在雁门郡抗击北胡,打的都是有意义的仗。 这次为主将,却分外没意义。 保家卫国?攻城略地?什么都不是,就是贵族间有了些口舌,就拉出一队人马对垒,噼里啪啦砍杀一阵子,谁显出劣势就开始谈判,赢的一方得些小城池和赔偿就退兵。 其实这样的战役,在春秋战国时是常态。 特别是春秋的大部分时候,稍大一点的国家打仗都是如此。 这在士人口中是“礼”的体现,是“贵族精神”,打仗都很文雅,不会彻底拂了对方脸面。 以前魏无忌觉得这样的战争,比如今各国攻城略地,必须比个输赢,必须死伤很多人的战争好。 现在魏无忌思想改变了。 不知不觉,高高在上的魏公子魏无忌,不再仅仅关注魏王和各国公卿。他看的战损的数字,也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与“人”对应起来。 秦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攻城略地统一天下。 无论是因为秦王的野心,还是为了结束这诸侯彼此攻伐不休的乱世,秦国打的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仗。 他虽不喜,虽愤怒害怕,但他知道秦国将士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在秦国将士眼中,这不是莫名其妙的牺牲。 魏无忌在雁门郡戍边的时候,打仗就是为了抵御北胡南下。 北胡是一群只知道杀烧抢掠的野蛮人。若北胡进入长城,途径的所有村庄城镇全部都会遭受灾难。 戍边的将士当然是知道自己为何而战。他每一次出战都有意义。 现在呢? 楚王以自己一句醉后闲聊为借口出兵,把各国纷纷卷入。 有意义吗? 我评价错了吗?就算错了,你为了一句口舌之争打仗,是不是太荒诞了些? 好吧,魏无忌看身边的公卿贵族,好像他们都认为理所当然。 楚王被辱,就是楚国被辱。楚国被辱,当然要出兵啊。 没问题。有什么问题? 魏无忌的理智告诉自己没问题。 但就算是消极对峙,两军每天也都有伤亡。 一天两天下来,几十上百,成千上万,兵卒们一个个在一次次试探攻击中倒下。 军中贵族士人们都觉
第 214 章 岂知千丽句(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