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四载,4月的长安城,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处处透着春日的蓬勃生机。然而,在这繁华盛景之下,却也潜藏着诸多暗流涌动,知晓后世历史走向的林逸,心中满是对大唐未来的忧虑。
这一日,林逸正在林府书房中翻阅书卷,思索着如何能在这大唐朝堂之上施展拳脚,为即将到来的危机未雨绸缪。忽然,府中下人前来通传,说是高力士高公公携圣意前来,要召见林逸问话。林逸心中一动,赶忙整理衣冠,快步迎至前厅。
只见高力士身着一身精致的太监服饰,面色白净,眼神中透着几分精明与干练。见到林逸后,他微微一笑,说道:“林公子,陛下听闻你才高八斗,殿试夺魁,对公子甚是赏识。今日特命咱家前来,问问公子日后入朝为官,可有何心仪之官职,又怀揣着怎样的政治抱负呀?”
林逸赶忙躬身行礼,恭敬地说道:“多谢陛下垂爱,草民承蒙圣恩,得以高中状元,实乃三生有幸。草民自幼熟读经史,心系天下苍生,见如今这大唐盛世虽繁华依旧,但边境偶有战事,内地亦不乏诸多民生之事需妥善处置,故草民思忖良久,愿入兵部,从最基础的兵部主事做起,为我大唐军事之稳固、边疆之安宁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高力士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笑道:“哦?林公子竟有此等志向,倒是与众不同。只是这兵部主事,位卑事繁,公子可曾想清楚了?”
林逸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高力士,说道:“公公有所不知,草民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之理,兵部乃关乎国家安危之要地,唯有从基层做起,方能真正熟悉军事诸事,日后若有机会,方可更好地为陛下分忧,为大唐效力。”
高力士微微点头,心中对林逸倒是多了几分赞赏,说道:“既如此,林公子可需尽快将自己的政治主张详细书呈陛下,陛下也好斟酌一二。”说罢,便回宫复命去了。
林逸回到书房,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的庭院,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自己如今身处大唐,虽知晓后世诸多变故,但要真正改变历史轨迹,绝非易事。而眼前这兵部主事之位,便是他踏上改变之路的第一步,必须慎重对待。
他铺开宣纸,手持毛笔,蘸了蘸墨汁,深吸一口气,而后缓缓落笔。笔尖在宣纸上划过,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是他与这大唐命运对话的声音。
《论大唐军事之策与安邦兴国之愿》
臣林逸,幸逢大唐天宝盛世,蒙陛下圣恩,得以跻身朝堂之列。今斗胆呈此疏,愿述己之政治主张,祈望陛下垂鉴。
其一,论兵制改革之要。
当今大唐,兵制关乎国运。府兵制曾盛极一时,然今时不同往日,府兵制渐显弊端。府兵平日务农,战时出征,虽可节省军费,却因训练时日有限,装备参差不齐,且兵源受土地之制,难以满足日益频繁之边境战事需求。募兵制虽可解此困境,朝廷招募士兵,给饷配装,可专事训练,然其所需军费浩繁,且若管理不善,易滋生骄兵悍将之患。
臣以为,当取二者之长,补二者之短。可于边境要地适度推行募兵制,精选壮勇之士,厚给军饷,配以精良装备,严训之,使其成精锐之师,守我大唐边疆。于内地,则保留部分府兵制,令其农隙习武,既可保兵源不断,又能使百姓不忘武备。同时,当设专司,统一调配军饷、装备等资源,确保军队之供给公平合理,无厚此薄彼之嫌。
其二,论军事人才之培养。
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军事人才,乃军队之脊梁,关乎胜负之关键。
今大唐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军事人才之培养,尚缺完备之体系。当于京城及各州府设立武学,广纳有志于军事之青年才俊。武学之中,当设兵法、武艺、谋略、地理等诸科,聘名师悉心教授。学员需经严格考核,方能毕业授官。
且应鼓励军中将士自学进取,凡有能者,不论出身,皆可获晋升之机会。同时,当定期举行军事演练,模拟实战场景,使将士们于实践中磨砺技艺,增长见识。
其三,论边防之巩固。
大唐边疆辽阔,北有突厥、契丹等强敌觊觎,西有吐蕃、大食等虎视眈眈。边防之巩固,刻不容缓。
当务之急,是加强边防要塞之建设。增修城墙、堡垒,配置精良器械,使敌军望而却步。同时,于边境之地广布斥候,打探敌军动静,以便及时做出应对之策。
再者,应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之交流与合作。可通过互市贸易,互通有无,增进彼此之了解与信任。亦可选派能臣良将,前往边疆,安抚民众,协调各方关系,使边疆之地民心向我大唐,不为外敌所诱。
其四,论军队之管理与监督。
一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之军队,方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故当立严格之军纪,凡违法乱纪者,不论官职高低,皆严惩不贷。同时,设立监察机构,专司监督军队各级将领与士兵之行为。监察官当由陛下亲自选派,直接对陛下负责,确保其能公正无私地履行职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