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不许瞎编(1 / 3)

李子敬轻松道:“我们肯定不用挑水了。”

等的就是这句话,邱昌吉笑问道:“组长,您又有什么好办法了?”

邓长玉也是颇为好奇,种植基地这里需要的劳动力多了,很可能会影响城里主业的生产。

李子敬心里已经有了初步计划,“临时的引水渠,还是时用时不用的,跑冒渗水肯定厉害,路线长了有可能得不偿失。”

“我们可以用竹子来引水,减少使用地面上的引水渠,可以减少损耗。”

邱昌吉是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当然是希望能大幅减少工作量,“竹子能行么?”

李子敬介绍说道:“找一些好的没有裂掉的大的竹子,把里面的竹节打通,就是现成的一条大水管。”

“南方很多地方都是用这个办法引水,用上好几百米都没问题。”

“要不是中间那条马路经常有汽车经过,咱们都可以架高了直接引水到这里。”

“这个办法好。”邱昌吉转念一想貌似有问题,“组长,竹子要一根一根接起来,接口怎么办?”

李子敬说的都是常识,“每根竹子的头不要打通,一节压一节,水走个几百米没问题。”

“竹节头破了也可以用泥巴糊一糊凑合着用。”

邱昌吉笑嘻嘻道:“等回城了就想办法找竹子。”

邓长玉担心道:“走水的竹子会不会很快烂掉?”

第一次在北方使用,李子敬也没有把握,“一直有水流其实不容易坏,咱们这样一会有水一会没水,估计坏得还是挺快的。”

邱昌吉不在意道:“竹子不值钱,大不了坏了就换,省下的人工都不知道有多少了呢。”

竹子的用途非常多,南方的竹子有大量运送到北方各大、中城市,缓解木材供应紧张的压力。

这时候的粮食也是大量从南方运往北方,北方大量运送煤炭、石油去南方。

邓长玉赞同道:“按李组长说的,仙草种植比较耗水,咱们要经常浇水,这样做确实可以省下很多人力。”

李子敬对邱昌吉说道:“你再去找找看,有没有生产队兴修好了水利之后,以前那种水车不用了的,咱们花钱买下来。”

邱昌吉计上心来,“我估计得找胡队长帮忙打听,他去开会的时候能帮忙问一问其他生产队。”

邓长玉提醒道:“水车的高度会不会太低了些?我见过那些水车,也不是很高。”

李子敬既然能说出来,早想好了这些问题,“水车有大有小,矮的也没问题。”

“大不了在中间修两个水池,用人工把低水池的水弄到高的水池,再接着用竹筒自流水。”

干旱的情况,李子敬事先没想到。

这地方是洼里公社的地盘,名字还是胡家沟,又是洼又是沟,按理应该不缺水。

水确实不缺,但是他们这一片地势比较高,需要人工挑水,也算是事前的调研工作不充分的一个体现。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片地要是很用水方便的话,早被人开垦为良田了,轮不到他们五星食品捡便宜。

‘导师’对外国来访的友人说过:‘现在我们主要还是靠天吃饭,三分之一的耕地可以利用水利灌溉,三分之二的地方还要靠天吃饭。我们有地下水,但更重要的还是靠水库,靠大水库。’

这三分之二的耕地要是能改造成水浇地,小麦、玉米的亩产量能立刻翻倍,增产效果比什么良种、化肥都更猛。

而且很多良种,对水肥条件要求很高,缺了水种出来的产量可能还不如原来的老品种。

此时各地大量种植小米的缘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很多旱地种小麦、玉米的产量还不如小米的产量。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特别强调生产队要想方设法兴修水利、平整田地、改造盐碱地。

粮食的增产见效快。

育种没个10年是没有稳定可靠的新品种的;2024年都没有几个国家有一整套的化肥工业;这两样都是长期工作。

多年以后,最基本的农田水利有了;田地也改良好了;很多良种推广普及了;

建设多年的一大批化肥厂投产,77年的600万吨化肥涨到82年的1500万吨。

有了这么多有利条件,粮食产量也从77年的2.8亿吨一路涨到82年的3.5亿吨。

大伙单干,可以说是把前面二十多年积累起来的固定资产分到手了。

有了起家资本的单干,绝大多数人不会很快破产,假如自己勤快肯干,还能较为容易发家致富。

其他原因不讨论,李子敬所处的63年,什么积累都还没有。

大牲畜不多,拖拉机不多,水库水渠不多,平整过的良田不多,性能优良的种子不多,化肥农药不多,农业技术也没普及到各人。

这种情况自己单干,只是重走前面2000多年的老路。

悠久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很快会有人破产,典当、出卖田地。

特别是势单力孤、壮劳力少的那些家庭。

已经不在一个锅里吃饭了,最简单的事情,农田用水都会出现你争我夺。

没水利设施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