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抢收的时候会下雨,众人也不敢再耽误时间,没了打嘴仗的心思,一个个撸着袖子干起了火。
老李头父女将收割器搬到了地头,按照那店员教的那样,一个在前面拉绳子,一个在后面推。
木制的轮子走在泥土地里并不顺畅,不管是推的人还是拉的人都很费劲。
但跟要长时间弯腰比起来,这点费劲也不是不能承受。
尤其是二人发现,这东西是真的好用。
他们将收割器搬到地头的时候,隔壁的孙铁柱家已经割了一米多了。
他们是八个人同时干活,所以放眼望去已经空出来了一大片,只剩下地里的麦茬。
而两父女落后了一段距离,人力又少。
可收割器一次能横向收一米的距离,父女俩不用弯腰和坚韧的麦茬斗智斗勇斗力气,只要推着机器往前一走,比寻常走路的速度慢一些,却有限。
一开始孙铁柱还很不屑。
很快他就惊了。
他眼睁睁看着父女俩和收割器走过的地方麦子都倒了下去。
李家两个孙子跟在手面扎成捆,一捆一捆地往回抱。
寻常人家的麦收,负责扎捆的人的速度总是很快,还要停下来等着负责收割的人。
李家这边却反过来了。
两个小孙子在后面追赶,都没能追上机器。
等李家父女走到另一边的地头的时候,孙铁柱一家速度最快的大儿子才割了五米不到。
最慢的孙铁柱才走了三米。
等李家父女走了一个来回,孙铁柱才走了八米。
李家父女又走了一个来回,孙家长子才刚刚走到另一边的地头。
但凡是干过农活的人,尤其是弯过腰割麦子的人都知道,人不是器械,不可能长期弯腰不累。
走到地头,李家长子忍不住直起了腰休息。
而李家父女一口气没歇,继续干。
他们只有三亩地,看着不小的一片,以往俩人的确是需要花两天才能收完,但是今天,他们只花了不到两个时辰就干完了。
彼时,两个小孙子才刚刚捆完一半的麦茬。
父女俩喘了口气喝了口水,眼看着快要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了,李老头让女儿回家做饭,他则是和两个孙子继续扎捆儿。
附近的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李家父女像是开启了神通一样,只用了两个人,花了半天的功夫,就干完了两三天的活儿,一个个惊得不轻。
“那机器真的如此好用!”
“哇!太厉害了吧!”
当即就有人动了心思,想要去管李家父女借家伙儿。
农家的人就是如此,需要什么东西了就去别人家借。
当然,做人也得有眼色,得等人家不用了再开口。
否则很容易挨骂。
李家父女也不是什么小气的人,这些年李母卧病在床,也没少接受村里人的接济。
但凡是帮过他们家的人,他们都不吝啬地将东西借了出去。
只除了两家,李小妹坚决不肯借。
一家是孙铁柱家,另一家是最开始出言嘲讽她爹的人。
两家人被如此明晃晃地针对,气的脸都绿了。
另一户人家直接甩了脸子,冷笑:“谁稀罕!我家有的是儿子,他们有的是力气,不需要用这人劳什子的收割器。”
孙铁柱也憋了一口气,没想到他压了隔壁一辈子,老了老了却被对方骑脸输出。
他阴阳怪气道:“干得快又怎么样?咱们这些地里刨食儿的人,忙完了这一波也没别的可以忙了,要我说,你们就是在浪费钱。”
事实证明,笨鸟先飞、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李家父女收完的早,所以村子里的石碾子他们也是第一个用的。
等他们脱完粒,全都忙活清了,别人家才刚收完。
往常年收割完,老李头都得休养几天才能缓解那种腰酸腿疼的感觉,今年他却并不太累。
等把粮食装进了专门放粮食的屋子里,他寻思着家里暂且没什么事,他一个大活人就这样闲在家里确实不太好,就把老伴儿托给了女儿,自己进了城去寻找活计。
他也是碰碰运气。
王妃娘娘那边的活儿不少,管事也很好说话,他想去试试看看能不能找个活赚点钱。
管事手里确实有不少活儿。
养颜馆和药店那边还有一些需要收尾的工作,王妃手里的人不少,但都各司其职,真要干这些琐碎的活计,还是得招人。
好在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劳力,还不等他出去贴告示招人,老李头和其他一些提前忙完了农事的人,就纷纷找上了门来毛遂自荐。
管事的乐的不需要外出招人,就直接把他们留下了。
因为都是一些杂活儿,不需要手艺,工钱定为三十文一天,管一顿中饭。
阮锦宁这里提供的伙食并不差,四菜一汤,管四个馒头。
份额就是这些,如果有人吃不完不想要这么多,自然也可以留在锅里。
若是想要带走,管事也不会说什么,只要不带走主家的家伙事儿就行。
于是村子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