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解决办法我已经有了(1 / 2)

纺机厂调研完毕之后,大家也都回到了宾馆休息,明天要再次跟南河的领导干部坐下来沟通讨论。

所有人都皱紧了眉头,南河这边还真是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

他们也都在想,如果他们是郑城的领导,甚至是南河的领导,该怎么解决这些困境。

而向洋也跟苏立业坐在一起,看着省里那些人想到的解决办法。

“苏书记,这些办法还是老生常谈,都是要很多的钱。”

他何尝不知道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能提升技术,提升竞争力,问题是他们没钱。

不只是郑城,整个南河的政府负债率都很高。

“你说那些调研组的同志,能不能想到一些解决办法?那几个在部委的同志,会不会给我们一些政策?”

要上头的政策,这才是他们带调研组的同志们,去那些亏损的大型国企调研的最终目的。

这次调研组里面可是还有一个工信部的副部长呢,正好对口。

很多政策中也包括了资金拨款,要是有几个亿,他们的困难就能缓解大半了。

苏立业抽着烟:“希望部委的同志能够看到我们这里的困难,给予一些帮助吧。”

他倒是发现张恪清跟调研组的其他同志关系都不错,尤其是跟赵志强关系很好,可惜赵志强并非部委的干部。

张恪清能否影响到那些人的决定,他也不知道。

向洋又问道:“那张恪清能想到解决办法吗?我看在庐市那边弄了个国企复兴计划,进展的很不错,一些老牌的国企都焕发了生机。”

苏立业摇了摇头:“不一样。张恪清在庐市复兴的那些国企,规模都不算太大,负担也没有这么重。”

“我们这边一些企业想要复兴,需要的可不只是几个亿的资金,而是几十亿!”

他可是在中安省那边工作过,对那边比向洋更加清楚,南河的这几个国企如果这么好解决,也不会拖到现在。

为了解决困难,他们才不顾脸面,将这些发展不好的一面展现给调研组,也是希望通过党校调研组的同志将这个消息传到那些大领导的耳中。

可是上头的政策和资金不是那么好要的,就像是他们作为省级领导干部,要通盘考虑全省各地市一样,上头要考虑的地方更多。

先富带动后富,这个基本国策是绝不会动摇的。

还要考虑资金向哪些地方倾斜,能够起到最大的效果,带来更多的收益。

不只是经济方面的收益,还有政治方面的。

“向洋同志,你也回去休息吧,明天开会的时候就知道结果了,希望有好消息吧。”

第二天一早,南河的省委会大会议室里,就坐满了人。

除了桌子一圈的南河省委常委和调研组的同志,后面还坐着南河的许多政府官员。

苏立业笑着说道:“今天这个会议人数比较多,我们南河的许多干部也都想听听调研组同志们的高见。”

赵志强赶紧说道:“立业同志,我们也只是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算不上是什么高见,大家互相探讨,我们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

“我先说一下我这次调研的收获吧。这次调研看了南河优秀的物流产业,食品加工产业,我学到了细化管理的许多要点,也学到了怎么发动产业集群化效应的优势,如何保障就业率等……”

赵志强先夸了几分钟,这才说道:“最后谈一谈南河那几家大型国企的困境,我思考了一下,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验还有看到的现状,总结出了三条不太成熟的建议,仅供南河的同志们参考。”

“第一个就是融资,这个融资不只是资金,还有技术融资,也就是允许一些技术优秀的企业以技术入股,有了技术优势,自然也就有市场竞争力。”

“第二个是我看那些企业的厂房都非常大,占地面积也极大,能否将那些厂房的地皮切割下来部分,卖给其他工业企业,也不用变更土地使用性质,就能回笼一大笔资金,用于提升技术,也能减少资源的闲置浪费。”

“第三个有一点难,我看南河的房地产业发展还不错,人口也多,能否将一些工业用地转变属性,变成住宅用地,开发成商场、住宅等,能回笼更多的资金,也可以将一些亏损的企业合并,减少一些支出。”

苏立业和向洋对视一眼,这个办法跟他们想到的差不多,但实施起来没那么容易。

先不说土地属性变更有多难,这样卖地也不是长久之策,而且他们本来已经卖了很多。

融资也没那么容易,他们一直在努力尝试,可对方要么实力不够,要么狮子大开口,他们可不想戴上贱卖国有资产的帽子。

“志强同志说的意见我们都记下了,其他同志也请畅所欲言,大家集思广益嘛。”

其他调研组的人也都挨着说着自己调研的心得体会,照例都是先夸,然后说到一些解决办法,办法都是大同小异。

也有一些人说多做广告宣传的,可他们那几个困难的都是重工业企业,之前也做过广告,效果并不好。

到工信部那个副部长的时候,对方犹豫了一下说道:“南河那几家企业曾经也是重点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