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卢师,朕想要亲眼见一见刘备几人。(1 / 2)

洛阳宫中,又是卢植轮值经筵日讲。

曹节细心的发现,每当卢植轮值授课,刘宏听的总会更加认真。

他心中对卢植虽然忌惮,却也不露声色,依旧表现的谦恭有礼。

当卢植授课结束之后,刘宏微微颌首表示赞赏。

他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表情认真的问道:

“卢师,你和诸多朝中大臣,近年来都向朕谏言广纳贤才,可知为何朕只愿听你讲话?”

卢植神色严肃的躬身长揖道:“臣以臣子的本分进谏陛下,却不知别人是如何进谏的!”

“哈哈,卢师啊,这就是朕为何那么喜爱你的原因呀!”

刘宏轻轻一笑,随后又想起什么来,脸上露出一股怒色,

“朝中众臣一个个都自诩为忠良,争相向朕谏言简拔贤才为用,可是一个个又把朕当傻子看。

士人瞧不起外戚,外戚瞧不起宦官,偏偏士人之间又有地域之臻,又分河南、河北,关东、关西。

一个位置就有一大群人争相进谏举荐人才,我若不听那便是昏君,合着他们才是这大汉的主人。”

听到刘宏气愤的一通话,卢植低头不吭气,好似没有听到一般。

“陛下慎言呀!”

听到曹节在旁提醒,刘宏也注意到卢植表情。

立刻控制住情绪不再抱怨,转而继续神色和煦道:

“朕之所以看重卢师,就在于卢师是真的为朕思虑,为大汉江山而进谏。”

卢植依旧表情严肃的拱手长揖:“这是微臣的本分,不敢以此居功,更不敢受陛下夸赞。”

见卢植始终是古板的模样,对刘宏的亲近示好根本不接话,曹节不由心中放心许多。

刘宏也是无奈的摇头一笑。

这几年接触下来,他也察觉这位老师为人尽忠尽责,就是性格很难亲近。

于是刘宏转移话题道:“卢师,听闻你在缑氏山讲学广收门徒,不知道涿郡乡人可来到了?”

提及这里,卢植终于露出一丝微笑:“启禀陛下,数日前臣涿郡乡人并随从,都已来到缑氏山就读。”

刘宏眼睛当即一亮,迫不及待的问道:“卢师,那楼桑刘备,辽西公孙瓒可曾来了?

朕今日还听闻两首好诗,据说也是楼桑刘氏两个年轻人所作,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卢植犹豫片刻,认真的点头应道:

“敢叫陛下知晓,自涿郡南下路上感怀百姓困苦,臣友人刘元起之子刘德然,作《悯农》一诗。

待行至赵国邯郸附近时,又遇到贼匪劫掠商旅,于是刘备、公孙瓒两人组织涿郡乡人,一起将贼人剿灭。

随后刘备感怀侯嬴、朱亥协助信陵君窃符救赵侠义之举,作《侠客行》一首,邯郸、赵魏士民感怀其诗,故而广为传播。

这两首诗前几天才传入洛阳,不料也被陛下知晓二人名声,实在是其幸运。”

“啧啧啧!妙,妙,妙啊!”

刘宏连忙命人拿来自己得到的那两首诗。

尤其是那首《侠客行》最受刘宏喜爱,摊开在书案之上,越看越高兴。

大声诵读一遍之后,刘宏美滋滋道,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 “朕昔年还在河间时,也曾幻想仗剑天涯,行侠仗义快意恩仇,不意刘备能写出如此好诗。

不愧是河北好男儿,能文能武堪称双绝,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单单只看这一句,就足以浮一大白,天命在汉,天命在汉呀!只可惜杨雄虽有文采,终究为莽贼张目,不该提及他的太玄经。”

看完刘备的《侠客行》,又看向刘德然的《悯农》。

沉吟片刻之后,刘宏又忍不住感叹道:

“字字简单易读,却又字字珠玑,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短短十个字便可见此人心性良善,悲悯百姓,可为良吏。”

说到这里刘宏再也按耐不住,他神色认真的看向卢植:

“卢师,朕想要亲眼见一见刘备、公孙瓒、刘德然、刘昕这几个人!不知可否将他们带来皇宫觐见?”

卢植犹豫一下,随后态度坚定拒绝道:

“陛下,此四人日后必入陛下之觚,臣将他们召来洛阳,本是要他们好好进学,精进学问本领。

若是现在就将他们召来垂问,难免几人心性漂浮起来,那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不利于他们进学。”

曹节、王甫两人见状,也在一旁赶紧附和劝谏道:

“陛下,卢博士所言极是,还是让这些年轻人好好读书,跟随卢博士多学一些本领。

日后他们才能更好的为陛下效力呀,也省的那些河南士人整天举荐一些废物,反过来又说陛下任人不当。”

曹节哪里敢让刘宏召见刘备这些年轻人?

之前本以为刘备不过是一个勇武莽夫,运气好才有偌大名气。

却不料一首《侠客行》,刘备的人还未到洛阳,就已经洛阳人尽皆知。

如此一个能文能武,两方面都算是拔尖的少年俊杰,莫非又是一个跟卢植一般文武兼备的大才?

一个卢植都那么受刘宏重视了,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