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天作之合(1 / 2)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从简政,田赋,商业,役等等各个方面,都对以往的律法进行了一次大修整。

新法包括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等等。

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青苗法,最被旧党朝臣诟病的也是青苗法。

青苗法的本质,是一种官方的放贷,比如这一年由于天灾或种种原因,农民的收成不好,都快饿死了。

于是农民可以向地方县衙申请借贷,借贷的不是钱,而是粮食和种子,官方很慷慨,可以借给你。

但前提是,明年地里有了收成后,除了归还借贷的数额外,还要再支付官方两成的利息。

王安石的本意自然是不坏的,以官方的名义帮助遭了灾的农民,顺利度过今年的灾年,不至于被饿死。

但自古以来,朝廷颁下去的一本好经,到了地方后,往往被本地官员乡绅地主故意念歪了。

新法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出台严法,监管和遏制人性里的恶。也许,王安石是一位对人性充满天真幻想的理想主义者吧。

官方借贷,国家品牌,值得信赖吧?

两成的利息,普通农民咬咬牙,或者来年风调雨顺,或许勉强付得起。

然而,万一来年还是收成一般,或者真就那麽倒霉,又遇到天灾了呢?等于就是农民拿那点可怜的家底,跟官方做的一场豪赌。

如果来年还不起,不好意思,没收田产充公,更狠一点的,索性连你家房子也扒了,于是这些农民就沦为了流民。

青苗法更大的漏洞是,就算农民没有借贷的心思,官方也会逼着你借,只有借了,官方才有利息收入。

至于这些收上来的利息究竟是朝廷的,还是落入官员的口袋-—----呵呵,你猜?

还有就是,地方上的乡绅地主也会拼命钻律法的漏洞,自己向官方借贷,再将它转嫁到农民头上,农民于是莫名其妙欠下了巨债。

于是青苗法在神宗年间的施行,民间其实是贬大于褒的,对大部分农民来说,就是这个青苗法,害得他们家破人亡,沦为无地无房的流民。

这也是作为旧党派的苏辙,为何专门在朝会上进谏,请求废止青苗法的原因。

章怀请开绍述,苏辙请废新法。

两人终于当面杠上了。

杠上的不仅是这两人,而是朝堂上所有的新旧两党。

一场关于新法和旧法的辩论,随着两道奏疏的呈上,缓缓拉开了序幕。

「辩论」是君子之争,是在规则允许之内的。

事实上新法和旧法已经有过多次的辩论,从元丰年到元佑年都不曾停止过,

这是一种比较积极且有风度的争斗方式,

没有阴谋诡计,一切都是堂堂正正的摆事实,讲道理,双方各请大儒讲法辩经,从圣贤之言延伸到当前是否应该变法。

辩论的过程自然是极精彩的,而且这样的画面,也是为数不多的阳光直射在朝堂上的时刻,新旧两党都是坦坦荡荡。

王府里当了好几天咸鱼的赵孝骞自然也听说了,他的态度仍然一如既往。

不偏向,不掺和。

站在一个后世人的角度来看,新法旧法,史家早已定论,那就是各有利弊。

史家没说的是,新,百姓苦,旧,百姓苦。

不出意外的话,这场绍述之辩,最终以章怀的强势而胜出,因为章代表着赵煦的意志,这个天下,终究是要以皇帝的意志而发展下去的。

赵孝骞更关心的是「兵役法」是否可行。

前几日赵煦已应承过,将会在政事堂与诸位相公讨论兵役法。

太高尚的话题,赵孝骞参与不了,天下大事,行什麽法,作什麽妖,不是赵孝骞能改变的。

赵孝骞只求能在推行新法之馀,何妨多一条「兵役法」,给大宋的禁军厢军将士们谋点福利,提振一下士气,应对未来的战争。

这个,与赵孝骞本人的命运紧紧相关,他不得不重视。

新旧之辩,在朝堂上持续了整整三日,似乎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反而越来越激烈。

据说苏辙在朝会上都开始骂娘了,章怀也不是吃亏的角色,当即了拳头打算揍苏辙,幸好被旁边的朝臣们拦住了。

赵孝骞在王府听到消息后,不由恨恨地足捶胸,早知道自己就厚着脸皮去参加朝会了。

没别的理由,只是想看看文化人,尤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怎麽骂娘的,自己打算学习一下。

毕竟赵孝骞如今也是名满天下的「赵半阙」了,将来若要骂人,总不能张口就是「我XX你的XX」。

太粗鲁了,跟苏辙学一下兴许能在骂人这个领域有新的建树。

朝堂上又要打出脑浆子了,但赵孝骞关注的重点是个人的私事。

赵狄两家订亲后,老宗正赵宗晟亲自跑了一趟玉清宫,跟青阳真人聊了半天后兴尽而归。

也不知俩老头儿怎麽聊的,总之,青阳真人给赵孝骞和狄莹批了生辰八字,

得出一个意料之中的结论,「天作之合」。

赵孝骞对这个结论表示质疑,怎麽就那麽巧,世上随便凑一对男女,然后就「天作之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