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祖籍是浙江绍兴(浙江绍兴人当时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此“犹太”非彼“犹太”,因为当时的绍兴人着实是聪明,不但有浙商的传统优点,还有像鲁迅那种文学家的文艺气质,但最有名的还是绍兴人对于政治的敏感和高见,所以当时就有“绍兴的师爷,湖南的將”一说)出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她比我父亲小了三岁,在她九岁那年,也就是公元 1884 年,跟随父亲,也就是我的外公,踏上了闯关东的征程,来到了安东。据说,别人闯关东大多是为了能有一口饱饭吃,然而我外公闯关东却仅仅是因为做生意。听后来我母亲讲述,当时的大清国内忧外患,“禁关令”也随之成了摆设。大量没有土地的农民纷纷涌入这片资源尚未开发的地区,其中尤以山东人最多。这些人来到东北后,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大量肥沃的黑土地。许多之前在山东的饥民摇身一变,成了地主,他们在东北各地建立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村庄,使得这片土地逐渐繁荣富庶起来。尤其是奉天省,一改往日的荒凉景象,成为了村庄挨着村庄的繁荣之地。听说当时的很多村庄都会用第一户来到这里的人家的姓氏后面加上“窝棚”两个字来命名。比如姓陈的人家来到这里,获得一片土地后,他的亲属和同乡便会纷纷前来,最后形成了村庄,那么这个村庄就会被命名为“陈家窝棚”。直到现在,东北都有大量这样的村庄。每一个叫某某窝棚的村庄,都是一户人家的奋斗史。
这里插一句,就在我外公闯关东来到奉天之前的数年,从河北的大城来了一户姓张的人家。这户人家来的时候一无所有,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这户人家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而我也会和这户人家发生许多爱恨情仇。
在奉天省城的东部,与朝鲜接壤的一块土地上,正不断书写着一部部闯关东的历史。由于这里的人口急剧增加,不但农业上发展迅速,同时因为这里与大清的藩属国朝鲜接壤,使得很多做贸易的商人纷纷来到这里。于是,在光绪二年,也就是公元 1776 年,大清国在这里正式建立了“安东县”。由于在这里的商人多是来自山东,所以在光绪十年,也就是公元 1884 年,在济南府生意就做得很大的外公朱锦华,在早些年就来到东北的好友建议下,来到了安东。
我母亲回忆说,我外公家祖辈来自浙江绍兴,所以天生就具备浙商的很多优点。他从出生起就被当做掌柜来培养。由于我母亲外公的言传身教以及经济上的支持,我外公在 13 岁时就开始经营米铺。我外公晚年曾跟我讲过他是如何在那么小的年纪就赚到第一桶金的。原来,我外公从小就对夜观天象感兴趣,虽未学到如何预测未来,但是对天气的变化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每每到了春季,他都会“夜观天象”,对当年雨水的多少做一个预测,然后去找地主和农家提前预定其收成,再以其预测产量的多少来衡量他预定粮食的市场价格,往往都很准确。这个过程不但需要会预测天气,还要有运气以及对市场的了解。经过几年预测的成功,他也是赚得盆满钵满。再后来,他就开了茶行,从各地以低价收购各种茶叶,再以次充好,假冒各种地方名茶。比如他从安徽以很低的价格收购当地的龙井茶,再经过加工之后,打着西湖龙井的名号卖给一些富商和官员,中间利润不知道翻了多少倍。这或许就是为富不仁吧,反正商人就是这样,不要把利润和道德放在一起,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这样,他很年轻就成了当地的大米商和茶商,但是无论赚了多少,他也是不满足的。
我外公的哥哥朱锦堂是一位读书人,后来中了举,在济南府给知府做过幕僚,但很年轻就因病去世了。他留下了一个五岁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朱庆澜。按辈分我要叫朱庆澜一声堂舅,至于我们的交集,后文书再讲。
在我母亲九岁那年,外公一位历城生意场上的好友,同时也是一位茶商,给我外公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大概就是:“现在我在朝鲜这边做茶叶生意,朝鲜那些王公贵族和大款们都傻得可以,觉得大清的货都是好的,用普通的茶叶骗他们是黄山毛峰他们都信,而且出手还大方。如果不是你之前帮过我,我都不告诉你有这好事。”于是,当年外公就带着全家来到了安东县,并且创立了“隆丰号”茶行,主营朝鲜市场。多年之后,“隆丰号”成为了奉东最大的茶行,甚至在奉天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同样是甲午年,同样是国难,每个人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因为大清战败,朝鲜被日本占领,大量日本人涌入朝鲜和东北,日本人也是喜欢喝茶的,甚至比朝鲜人和大清国的人更爱喝茶。商人是没有国界的,就这样,“隆丰号”的生意愈加兴隆。说发国难财倒算不上,可能像我外公说的,是环境选择了他吧。于是就在这一年,我外公成功当选了安东商会会长。在高兴之余,经我父亲当时在安东县衙当官的叔叔做媒,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由于乡试落榜正失意的我父亲,真可谓有人欢喜有人愁呀。后来据晚年的外公跟我说,他把母亲嫁给我父亲的主要原因不是我父亲优越的家境,而是他的学问好。虽然这次乡试失败了,但他只有 22 岁,前途大好。而我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