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墨楚渊源(1 / 2)

鲁阳有墨者、阳城有墨者,墨家出现在了楚国?

不错,不仅墨家子弟出现在鲁阳、阳城,而且天下显学——墨学的伟大创始人、墨家组织机构墨宗的钜子、当世公认的一代宗师——墨子,此时也正在鲁阳城中。

上次魏国安邑,魏越就曾经告诉俱酒,墨家内部隐约显现分裂之势,老墨子此时已老,不胜其烦,遂往楚国一行,并推迟了与俱酒约定的见面时间。

墨者在楚国出没,是因为墨家、墨子与楚国、与鲁阳有着很深的渊源。

其一,楚王给墨子、给墨家面子。

“墨子救宋”的故事发生在楚国,被记入《墨子》一书,是传播和推行墨家理念活生生的案例,被墨家子弟奉为圭臬。

当年楚欲攻宋,墨子使楚,与公输班来了一场沙盘推演,推演结果显示,楚军在拥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仍不敌墨家的“墨守”之术,楚王无奈放弃了伐宋。

《公输》一文被纳入语文课本,编为连环画,许多人都对此耳熟能详。

从逻辑上讲,在国家机器面前,墨家也并非有多么强大。之所以能够救宋成功,只不过是楚王在给墨子这个天下显学、一代宗师面子。

一定程度上是在争取墨子,争取墨家,也同时给楚王脸上贴金,体现楚王礼贤下士的姿态。

至于宋国啥的,此时不打,以后再打嘛!

墨家救得了一时,还救得了一世?

翻翻史书,楚国削宋国那是家常便饭。墨子也就阻止了一次,便被其徒众挂在嘴上,津津乐道。

这就像营销学的成功案例,不成功的案例多了去了,但教科书里只拣成功的讲。

其二,墨子与鲁阳邑、与鲁阳公家族也有着匪浅的交情。

《墨子·鲁问》中记载了墨子劝阻鲁阳文君伐郑的故事。鲁阳文君再次给了墨子老大的面子,在墨子三言两语的劝说之下,放弃了伐郑的计划。

鲁阳文君公孙宽,是现任鲁阳公公孙骐期的父亲。《墨子》一书中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多次对话,从语气上来看,像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其三,墨子的众多弟子是楚人,或在楚国为官。比如被墨子称为“可驱之骥”的耕柱子,此时正在楚国为官,并且历史上耕柱子对墨子、墨学多有资助。再比如以武勇闻名于世的屈将子也是楚人。

最重要的是,目前墨家隐约已现三分之势,后世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各执一派。而邓陵子一派就在楚国,世称楚墨。

楚墨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墨侠”,他们墨子思想的忠实拥趸,是墨家各地秘密机构的掌控着,是行侠天下、救弱济难的主力军,也是技击最强、纪律最严、信仰最坚的一批人。

所以墨子在年老之际,以及墨家出现分裂苗头之际,来到了楚国。墨子此次来楚国,就再也没有回到中原,就在楚国这片土地上,飘然羽化,成为传说。

有研究认为墨子晚年居于楚国鲁阳,是因为他就是鲁阳人。老年人嘛,落叶归根大家很容易理解。

至今河南鲁山还在和山东滕州争夺“墨子故里”的招牌。

此次墨子入楚,居于鲁阳城中。适逢楚王以鲁阳君为帅,大举进攻襄城、汾陉一线。

墨子故技重施,意欲劝阻。毕竟“非攻”是墨家重要的思想理念,不可能眼见这么大规模的攻伐而不发一语。

但公孙骐期显然不是其父公孙宽那般尊崇诸子,口中哼哼哈哈,手段却没有停下,将老墨子及其徒众晾在了鲁阳城中,一转眼就把襄城给围了。

对于楚国与韩国这段公案,墨子也陷入了反思,这俩国家谈不上谁强谁弱,也谈不上谁欺负谁。

从墨家扶助弱小的理念来讲,这俩之间的事根本不符合条件。春秋期间晋楚争霸数百年,三家分晋之后,三晋联盟接着与楚国干,谁是谁非根本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墨子眼见鲁阳公并不听他的劝说,也只得作罢。

但事情就是这么戏剧,短短数日之间,形势陡转直下,本来是鲁阳公盛气凌人地去攻打韩国,没想到一夜之间韩国军队反而把鲁阳城给围了!

此刻鲁阳城中只有鲁阳公府上的数百私卒与少数县卒负责城防,鲁阳公根本没想到韩军能有兵临鲁阳城下的一天,故而可以说完全是没有准备。

此时此刻,还在鲁阳城中的墨子与墨家,就面临一道两难的选择题 。

本来是劝说楚国不要兴兵伐韩,现在韩国反倒将鲁阳围城了,强者与弱者的地位转换就这么戏剧性地完成了。

在“大攻小,强执弱”的战国时代,墨家坚定地站在弱小一边,帮助弱小抵御大国的进攻。墨家天然地认为弱小者即正义者,强大者即侵略者。

然而此时此刻,墨子也迷惑了,墨家的强弱理念与义利观,该如何在楚韩之间进行选择?

但是,墨子对鲁阳是有着深厚感情的,与现任鲁阳公公孙骐期的父亲——鲁阳文公公孙宽也是有着匪浅交情的,这种感情上的亲近最终占了上风,他决定帮助鲁阳公守好鲁阳城。

然而如何始终让墨家站在道德的高度,符合墨家救助弱小的一贯原则?

墨家诸子玩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