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信念(1 / 2)

龙吟壮歌 张马 1024 字 2个月前

韩世忠离去后,岳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和无助,他也终于明白了朝廷对金的态度和意思,这令他对北伐的信心几乎丧失殆尽。

如果说刘琦和张信的离开,还令岳飞的心存侥幸,但是韩世忠这一走,他心中那最后一丝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韩世忠临行前,曾叮嘱岳飞为以后早做打算。岳飞知道,他即将步刘、张、韩三位元帅的后尘,远离战场,远离他的岳家军,远离他的一众生死兄弟,只是他不会想到,等待他的是一个更加残忍的结局。

原本在得胜之后,岳飞就布下了十余座连营,进可攻,退可守,并操练人马,积极备战,只待朝廷下旨进兵。

可如今,这一切似乎都已成了徒劳,他离开后,这支令金兵胆寒的神武之师又将何去何从?

这一日,岳飞升帐,众将领悉数点到。

岳飞正色道:“诸位将军皆是我岳家军骨干,与我岳某更是手足兄弟,然今日本帅所说所做之事,不可有人异议,我有言在先,违令者军法惩处,众将知否?”

在场众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明白岳元帅为什么这么说。

牛皋偷眼看向岳飞身后的张保和王横,以为他们二人知道点什么,可张、王二人此时也是一头雾水,对视了一看,暗自摇头。

“众将可知否?”岳飞又问了一句。

在场众将齐道:“谨遵元帅号令!”

毕竟,在整个岳家军上下,岳飞的威信是绝对的,岳飞的为人也是最令人折服的。也正是因为岳飞的为人和平时里对手下将领的情义,使得众将可以为之肝脑涂地,不畏生死。

岳飞叹道:“方今奸臣弄权,专主和议。陛下被一时蒙蔽,听信谗言,只想苟安一隅,全无用兵之志。前日走了韩、刘、张三位元帅,又有众节度使纷纷奉旨离去,如今朱仙镇只剩下我岳家军,只是不知将来会是如何啊?”

岳飞一向以收复中原、直捣黄龙为己任,可如今看来,实现夙愿已是遥遥无期。想到多年努力付之东流,他的心中不免伤感。

元帅的一番话说到了岳家军众将的心里,连日来的变故让这些身经百战而全无惧色的将领们感到无奈和迷茫。他们浴血奋战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就是为了朝廷的稳固,国家的安宁。如今他们击败强敌,甚至有了收复山河的良机,他们摩拳擦掌,时刻准备乘胜追击。

然而,朝廷却下令不准北伐,还迟迟不发粮草,并陆续的调走了有功之臣,分化撤离各路人马。朝廷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陛下究竟在想什么?岳家军又将何去何从?他们有太多的疑问。

岳家军众将中有的人都没有到过“朝廷”,也不曾见过高宗,在他们看来,那遥远的朝廷就代表着皇上。

先前他们都和岳飞一样,认为是皇上听了谗言,受了蒙蔽,可如今发生了这么多事,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判断,难不成这一切都是皇上的意思?

众将心中那种尽忠报国的坚定信念似乎有些动摇了,他们产生了怀疑,一种对执着信念的怀疑。这令他们有些不知所措,却又不晓得如何开口,只能纷纷看向岳飞,听着元帅怎么说。

岳飞长出一口气,说道:“岳云听令!”

“末将在!”岳云上前说道。

岳飞和岳云虽是父子,可在军中,岳云都尊岳飞为元帅,自称末将。看着自己的儿子已经成长为军中的主将,岳飞很是欣慰。

岳云身为主帅之子,却从不曾以少将军自居,而是虚心好学,给很多青年将领做出了表率,在军中也很有威望。

岳云少年从军,屡立大功,其中以斩杀金国第一猛将完颜金弹子为最,陆文龙归顺之前,他正是岳家军的头号猛将。

岳飞对这个儿子十分严厉,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岳云从军以来,每战必奋勇当先,可是他的很多功劳,都被岳飞压下,不予上表,军功也不予表彰。否则,以岳云的功勋,官阶远不止如此。岳飞的做法令有些将领都气不过,可对此岳云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其实早在岳云初入军营之时,就表现出成为三军主将的潜质。他作战勇敢,果断冷静,颇具大将之风。当初,高宗为表其功,特加封岳云保义郎。岳飞以岳云年纪尚幼,功勋微薄,不该受此特封,还是高宗坚持,才领了封赏。

隋州战役之时,岳云率领敢死军攻城,受伤仍然身先士卒,先登而上。岳家军也得以顺利收复隋州。岳云也因其英勇无畏,连战连捷,被称为“赢官人”。

高宗得知隋州大捷,也是欢欣鼓舞,立即加封岳云“带御器械”一职。在宋朝,“带御器械”虽然官阶不高,却都是皇上的亲信所担任。由此可见,高宗对岳云的喜爱和器重。

可是岳飞并没有让儿子领封,而是接连上折力辞。最终,高宗失望的收回成命。此后,岳云几乎再无进阶。

岳云为人坦荡,爱国爱民,且作战勇敢,是岳家军中不可或缺的骨干,作为岳飞的长子,岳家军的主将,他无愧。

岳飞看着儿子,说道:“你速速将军中事宜交代妥当,返乡回家,看望祖母和母亲,传教兄弟儿子本领,他日若有再用你之处,为父再来唤你。”

这是岳飞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