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王贲灭了魏国(1 / 4)

秦国灭亡了韩国,又灭亡了赵国,三晋只剩了魏国还在苟延残喘。

魏王增心里明白,下一个肯定轮到魏国遭殃了。为此,他每天提心吊胆,坐卧不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没有多久便得病,最后不治身亡。魏王增死后,太子假继位。魏增的谥号为“景湣”,后世称他为魏景湣王。

太子假做了魏王,自然不愿束手就擒。为了防范秦军来攻打,便尽发国中青壮劳力,加高加厚大梁的城墙,加宽加深了护城河,在城头都筑起了雉堞,选择精良的士卒,配备了强弩硬弓,日夜巡查防守。

可是,秦军没有来打大梁,而是浩浩荡荡地向赵地增兵,听说他们要去攻打燕国了。魏王假得到这个消息,总算舒缓了一口气。

其实,按照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灭了韩国、赵国,就要移兵灭亡魏国。只因燕太子派出荆轲行刺,令秦王勃然震怒,便把魏国暂时放过,派辛胜率领兵马增援王翦,命令王翦统帅大军,渡过易水去讨伐燕国。

秦军气势汹汹前来,燕王急忙召来大臣们商量对策。

大臣们不敢抗击秦军,反而纷纷地指责太子丹,说他行刺秦王引来了战祸。燕王也生气地说:“燕国本来兵少势弱,苟且生存已属不易。你居然派人去行刺秦王,这不是引火烧身吗?如今大敌当前,你说该怎么办吧!”

太子丹说:“秦国虎狼之国,他要灭亡六国,早已蓄谋已久。刺杀秦王原是为了保国;行刺没有成功,天下大势依旧。儿臣愿意身先士卒,率领兵马迎战秦军。我燕国虽然弱小,也不能任由秦国欺凌!”

太子丹的一番慷慨言辞,让大臣们无言以对,没有人敢出面阻拦出兵抗秦。于是,燕王分十万兵马给太子丹,让他开赴易水东岸狙击秦军;留下十万兵马归将军据完指挥,留在蓟城部署防守。

太子丹率领兵马到达易水岸边,与王翦的兵马隔着易水对峙。秦军在易水西岸安营扎寨,王翦下令固守不进。

裨将李信不解其意,问王翦:“大将军为什么不渡过易水,痛击太子丹的兵马,然后围攻蓟城活捉燕王呢?”

王翦说:“这个你有所不知。太子丹为人性情刚烈,如今满怀一腔复仇情绪,他手下兵马也都同仇敌忾。与这样的兵马去以硬碰硬,恐怕对我军有所不利。我军固守不战,燕军日久便会懈怠。到那时挥师渡河,便可以马到成功。”

李信知王翦用计,也就不再着急,只在营垒里训练兵马。

在两军对峙期间,王翦派人给燕王去信表明:秦国并没有占领燕国的企图,只想报复太子丹行刺秦王的仇怨,只要燕国肯交出太子丹来,秦国就同意休战退兵了。

燕王虽然对太子惹出战端不满,但毕竟他是自己的儿子,怎么肯把太子交到秦国之手呢?于是,燕王派人向王翦解释说:荆轲去行刺秦王,原不是太子的主意,太子也是受了樊於期的唆使。如今,樊於期已经死了,希望将军能够网开一面,不必再追究太子丹了。燕国愿意割让土地,来给秦王赔礼道歉!

王翦派人与燕王反复交涉,原来只是为了麻痹燕国而已。

不觉间两军隔河对峙了八个月,燕军见秦军也不来进攻,防守便渐渐地有些松懈了下来。

在一个明月之夜,时辰接近寅时,两岸阒无人声,只听见汩汩的流水。燕军士卒们已进入梦乡,连放哨的也打起了瞌睡来。

这时,王翦下令发起猛攻。等燕军执勤士卒发现了情况,秦军前锋已经渡过了易水。只听得战马嘶鸣,易水岸边杀声震天,燕军才从睡梦中惊醒过来。

太子丹仓促应战,营寨很快被秦军占领了。秦军后续兵马也陆续渡过河来,燕军抵挡不住,只能且战且退,最后只好向蓟城退回。

秦军攻破燕军的易水防线,王翦命李信带领骑兵先行追杀,自己率领主力也向蓟城进发。太子丹战败带领残兵仓皇逃回蓟都,李信的骑兵随后也追赶到了蓟都城下。据完不敢出城打击秦军,命令守城士卒紧关城门,只在城头放箭来阻遏秦军攻城。

燕王见太子战败归来,料想秦军主力很快就会到来,浑身哆嗦着不知如何是好。大臣们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七嘴八舌都是一个意见,赶快弃城逃命方为上策。

燕王问:“能逃到哪里呢?”

有的说逃到代郡去投靠代王嘉,有的说逃到大漠去投靠匈奴。

燕王说:“匈奴历来与燕国为敌,而代王嘉如今自身难保,这两个地方都不能去!”

太子丹说:“只能逃往辽东,以辽东为基地,将来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燕王本来非常怨怪太子,可这时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听从太子的建议,决定退往辽东,暂时躲过秦军的锋芒。

事不宜迟,王翦率领主力就要到来了,必须立即离开蓟都。

燕王命令太子率领残部做掩护,派人又给代王嘉送去急信,请求代郡出兵从旁干扰秦军,以帮助燕军顺利退往辽东。

于是,留下太子丹所部抵挡秦军,由宫廷卫队护定燕王喜、后宫嫔妃、文武大臣,半夜打开北门,鱼贯涌出蓟都,直奔辽东而去。据完率领三万燕军殿后,一路上马不停蹄,终于越过长城,驰入了辽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