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赵国在长平惨败(1 / 4)

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峙,转眼过去了两个多月。

秦军虽多次挑战,赵军只是坚守不出。廉颇心里明白,只要赵军长期坚守,秦军肯定消耗不起,最后必然退兵。等到秦军退兵时,赵军出击追击,便可以获得最后胜利。

可是,赵王完全看不到取胜的希望。他召见楼昌和虞卿说:“廉颇出征没有取胜,都尉又战死了一个。寡人想动员全国兵马攻打秦军,怎么样呢?”

楼昌说:“那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派出使者与秦国讲和。”

虞卿反对说:“那些谈论讲和的人,都认为不讲和就一定会失败。可是,控制讲和的权力在秦国手中。再说,就秦国而论,他们是想打败赵国军队呢?还是不想这样呢?”

赵王说:“秦国不遗余力,一定想打败赵国的军队。”

虞卿说:“既然这样,请大王听从臣下。不如派出使者拿着贵重宝器去归附楚国、魏国。楚国、魏国想得到大王的贵重宝物,一定会接受我国使者的访问。赵国使者进入楚国、魏国,秦国就会怀疑各国又在搞合纵抗秦,他们必定心生恐惧。这样,讲和才有可能成功。”

赵王不听虞卿,让赵豹主持讲和的事宜,派出郑朱到秦国去交涉,秦国便接纳了郑朱。

赵王对虞卿说:“寡人让平阳君办理与秦国讲和,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您认为怎么样呢?”

虞卿回答说:“大王与秦国讲和一定不能成功,赵国的军队就要被打败了,各国祝贺秦国胜利的人就要赶到咸阳了。郑朱是赵国尊贵的使者,而他进入秦国去讲和,秦王和范雎一定把这个尊贵的使者给各国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与秦国要讲和了,便不会来援救大王了。秦国知道天下各国不援助大王,那怎么会同意与赵国讲和呢?”

结果正如虞卿所料,秦国并不答应讲和。

秦王召来范雎商议,怎样才能击败廉颇的兵马。

范雎说:“老将廉颇很有经验,他知道秦军的强大,所以不肯轻易交战。他认为秦军远道而来,肯定不能坚持太久,想着把我们拖垮了,而后趁机发起攻击。如果不除掉廉颇,恐怕最终难以取胜。”

秦王问:“有什么计谋除掉廉颇呢?”

范雎屏退左右的人,对秦王说:“除掉廉颇要用反间计,这得花费许多黄金才行。”又如此这般地嘀咕了一番。

秦王听了大喜,立刻把千镒黄金交付范雎使用。

范雎便派了心腹门客从小道进入邯郸,用千镒黄金贿赂了赵王左右的人,让他们散布谣言说:“赵军将领中只有马服君最为勇猛。听说他儿子赵括的勇猛又超过了父亲,如果任用赵括为大将,赵军必定势不可挡。如今廉颇年老胆怯,出征以来屡战屡败,将士已死了不少,现在被秦军逼迫,不久就会投降了。”

赵王先前听说赵茄被杀,又接连失去了三座城邑,就派人去长平催促廉颇出战,可廉颇坚持不肯出战。赵王便有些怀疑廉颇胆怯,等听到左右的人的传言,更加信以为真,便召来赵括问:“你能为寡人去抗击秦军吗?”

赵括回答说:“秦国如果任用武安君为大将,臣下还真得费心筹划一番;如果像王龁这样的,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赵王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赵括回答说:“武安君多次统帅秦军,先在伊阙打败韩国、魏国,斩首二十四万;再去攻打魏国,夺取大小六十一座城邑;又向南攻打楚国,攻克了鄢地、郢都,平定巫地、黔地;又回头来攻打魏国,打败大将孟卯,斩首十三万;又去攻打韩国,攻克五座城邑,斩首五万;又斩杀了我们将军贾偃,把赵国二万士卒沉溺到河中。白起每战必胜,每攻必取,威名显扬,让对手望风战栗。臣下如果与白起交战,只有一半的胜算,所以得费心筹划一番才行。像王龁这样的,刚做了秦军大将,只是趁着廉颇胆怯,所以才敢深入上党。如果遇上了臣下,就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把他击败。”

赵王听了非常高兴,便打算让赵括代替廉颇为上将。

蔺相如得知后,抱病从家乡赶来,劝谏赵王说:“大王不能只凭口头谈论就重用赵括,他只是读了他父亲的兵书战策,未必懂得战争的千变万化。”

赵王不听劝谏,还是任命赵括为上将,赐给他黄金、彩帛,派遣他带着符节去替换廉颇,又给他增加了二十万精兵。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很是精通兵书中的战策。他曾经与父亲谈论兵法,连赵奢也辩不过他。但赵奢并不赞同赵括,赵括母亲有些不解,便问:“你为什么不夸奖自己的儿子呢?”

赵奢回答说:“战争是决定人生死的大事,而他谈起来却很容易,不过是夸夸其谈而已。将来赵国用他为将,恐怕会一败涂地的。”

且说赵括接受了任命,立即集合兵马检阅。然后,用大车装载着黄金、彩帛,回家去拜见母亲。

母亲问:“你父亲临终遗言,告诫你不要做将军。你为什么不推辞呢?”

赵括回答说:“不是我不想推辞,无奈朝中没有人能比得上我!”

母亲便上书赵王说:“赵括不是大将之才。请大王千万别派他去!”

赵王召来赵括的母亲,亲自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