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主,那人也写了相同的字吗?”
“群主,必须做笔迹比对,这种案件,很可能是凶手自己设局,让自己看起来像受害者,以避开调查!”
侦探们在群里的消息在张森的脑海中不断闪烁。
此刻,张森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张凯写字的笔迹。
他要确认,张凯的笔迹是否有意隐藏信息。
如果张凯有意隐藏笔记内容,那就表明这次的嫌疑人很可能就是张凯,而非他人!
几分钟后,一张新的威胁信纸条再次出现在众人眼前。
张森一言不发,直接接过纸条,仔细查看。
接着,他皱起眉头,领着高美薇前往张凯的卧室,仔细检查床头柜上的纸条。
仅凭肉眼,两张纸条上的字迹就有许多差异,无论是笔画的收尾还是力度都不同。
而且床头柜上的字迹显得更草率,但也不像是故意为之。
张森又仔细审视,最后确定,这两张纸条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
“怎么样?”
看到张森放下两张纸条,高美薇忍不住问。
这时,张凯也走过来想看结果。
“张凯,你家的钥匙除了你,还有其他人有吗?或者说,你记得以前借给过谁吗?”
张森突然问向旁边的张凯。
“没有,我一个人住,其他人没有机会拿到我的钥匙,而且我的锁不容易被轻易打开。”
张森点点头,之前开门时他就注意到,张凯家的大门锁和常见的锁完全不同。
而且,锁的外表没有任何撬动或破坏的痕迹,连指纹都没有。
也就是说,除了张凯,没人能轻易进入这间房子。
“你再看看,你房间里其他地方有没有被翻动过?有没有东西丢失或增加?”张森问张凯,因为他不确定这些物品是否真的被藏起来了。
张凯闻言,急忙回想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然后开始检查房间的其他区域。
这时,高美薇看着张森说:
“张森,凶手是如何进入房间的,又是如何知道张凯的纸和笔在哪里?”
高美薇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听到高美薇的疑问,张森也陷入了沉思,同时,他已经把刚才的笔迹比对结果分享给了侦探小组。
看到两份笔迹的对比,群里立刻议论纷纷。
梁教授直接发送了一个惊讶的表情,说:
“两个字迹完全不同,而且从笔画的流畅度来看,那张空白纸上的字迹并非左手所写。”
福尔立刻附和道:
“没错,这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笔迹和笔锋,绝对不可能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就算是深谙笔迹学的嫌疑人也无法做到。”
这时,方木发言:
“两种不同的笔迹反映出两种全然相异的心理状态,我们能从字迹中推测出写字人的性格特征。”
张森觉得这个推理很有道理,也许能借此看出张凯是否在他们面前掩饰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个性,于是急切地问:
“方木,你从这两张纸上看到了什么?”
方木先发了一张床头柜上笔迹的照片,并配文:
“这人的性格乖张,易怒且偏激,但极度珍视名誉。写下这张纸条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这份留言,与其说是恐吓,不如说是警告。”
张森看着对方对留纸条者的心理分析,心中不禁一凛。
要知道,这种心理剖析与之前对连环杀人案的分析大相径庭。
真正的凶手冷静、谨慎,带有偏执的完美主义和某种程度的收藏癖,与这个显得疯狂、暴躁的人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按方木所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那么线索就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原本设想即使凶手不是张凯,案件也应围绕张凯和凶手两人展开。
但现在,竟然出现了第三人?
一个似乎对两人的行踪了如指掌的人?
而且这个人似乎在协助凶手,或者是在保护张凯,这样一来,整个案件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张森沉吟片刻,问:
“方木,另一张纸条上的笔迹能透露写字人的心态吗?”
方木迅速发了个稍等的表情,接着回复:
“写这张纸条的人性格温和怯懦,有点孤僻,胆小,还有点轻微的社交恐惧,经常陷入自我质疑。”
看到方木的消息,张森立刻回应:
“方木,照此看来,无论是房东还是那个神秘的入侵者,都不是连环杀人案的真凶?”
“嗯。”方木回答。
张森点点头,正要开口,张凯已走过来打断了他的思绪,说:
“张神探,我仔细检查过了,除了书桌上的物品,我家其他东西都没被动过,一切都很正常。”
张森听着张凯的话,眉心皱得更紧了。
一个脾气暴躁,且当时内心还带有恐惧的人,闯入别人家后,竟没有任何异常举动,直接进入书房留下恐吓信。
这使张森感到难以置信,他的洞察力如今已足以察觉常人无法看到的细微之处。
然而,在两个至关重要的接触点,他却未发现任何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