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北辰,自寒门一跃龙门,荣登榜首,状元及第,光耀门楣,心念昔日求学之地——石鼓书院,恩师教诲,同窗砥砺,皆成今日功成名就之基石。
于是择吉日,返归书院,以表答谢之忱。
晨光初破曙光寒,萧北辰身着锦衣华服,却无丝毫骄矜之气,心怀敬畏,步入书院。
但见古木参天,书声琅琅,仿佛时光倒流,重回那青灯黄卷、苦读不辍的岁月。
行至讲堂前,北辰躬身行礼,言辞恳切:“北辰不才,幸得诸位先生悉心栽培,大夫子同窗勉励,方能一举夺魁,此恩此情,没齿难忘。今特来拜谒,聊表寸心。”
院中先生闻讯而出,皆面露欣慰之色,纷纷迎上前来。
首座大夫子捋须而笑,言道:“北辰才情出众,勤勉好学,今日之成,实乃水到渠成,吾等不过顺水推舟耳。能见贤思齐,亦是书院之幸。”
北辰再拜,说着:“先生过誉,北辰深知,若无先生之博学多才,指点迷津,北辰岂能窥得学问之堂奥?"
"又有同窗之谊,切磋琢磨,共同进步,方有今日之我。请受北辰一拜,以谢栽培之恩。”
言罢,北辰从袖中取出一卷锦帛,乃是他亲手书写之《感恩赋》,赠与书院,以志纪念。
其上字字珠玑,情真意切,颂扬师恩浩荡,同窗情深,更表自己对学问之追求,对家国之抱负。
众先生阅后,皆赞不绝口,谓其文采飞扬,志存高远。
遂设宴于书院之侧,邀北辰共叙师生情谊,同窗之乐。
席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一派其乐融融之景。
是夜,月明星稀,北辰独步于书院后山,遥望苍穹,心潮澎湃。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金榜题名时,他深知,这一切皆源于石鼓书院让自己有机会学到各种知识,
他暗自发誓,一定要护好这石鼓书院,以及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先生与同窗。
大夫子语重心长道:“此石鼓书院,乃我华夏文化之瑰宝,历代先贤之智慧所聚。吾辈守之,非为一己之私,实为传承文脉,启迪后世。北辰啊,你肩上之责,重于泰山。”
萧北辰目光坚毅,立誓道:“北辰定当铭记大夫子教诲,誓以己身,护佑书院周全,无论风雨飘摇,皆不改其志。且让北辰成为书院之盾,学问之光,照耀四方。”
大夫子闻言,面露欣慰之色,点头赞道:“好一个‘学问之光,照耀四方’!"
随后又恢复往日的老顽童模样,笑着道:“要不跟为师一同吃火锅?”
白日萧举人在京城的重大事件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在册,为以后撰写书籍提供帮助,
所以,每日的他都得端着说话,真是累人。
此刻,他的内心真的很想改掉这些累人的活动。
萧北辰也觉得这样端着萧举人和石鼓书院大夫子模样二人说话很是累人。
接下来,他就可以做回那个真实、不需要条条款款拘束的萧北辰了。
夏日县城门外,绿荫如盖,蝉鸣阵阵,热浪携微风轻拂。
城门外,一条青石铺就的官道两旁,早已是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喜悦与期盼的气息。
今日,是小城多年未有的盛事——萧北辰,这位商人,金榜题名,荣归故里。
随着远处马蹄声由远及近,人群中的喧嚣渐渐平息,转而化为一种近乎虔诚的等待。
只见一匹骏马踏着轻快的步伐,自官道尽头悠然驶来,马上端坐的,正是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郎,萧北辰。
他身上只穿着简朴的衣服,但眉宇间既有文人的儒雅,又不失少年得志的英气,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那略带笑意的脸庞上,更显得他风姿卓越,引人注目。
“萧公子回来了!萧公子回来了!”一声高亢的呼喊打破了宁静,紧接着,人群如同潮水般涌动,纷纷向前涌去,想要一睹这位小城骄子的风采。
孩子们兴奋地跳跃着,大人们则纷纷拱手作揖,眼中满是骄傲与祝福。
“北辰啊,真是给咱们小城长脸了!”白发苍苍的县令颤巍巍地上前,眼中闪烁着泪光,紧紧握住萧北辰的手。
“萧兄,恭喜高中,他日定能青云直上,造福苍生!”几位同窗好友也紧随其后,纷纷上前祝贺,他们的眼中既有对好友成就的赞叹,也有对未来共同奋斗的憧憬。
萧北辰一一回礼,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
“多谢父老乡亲、师长同窗的厚爱。北辰能有今日,全靠大家的支持与鼓励。我定不忘初心,勤勉为国,也为咱们县城争光。”
言罢,他翻身下马,缓步走在人群中,与每一位相识或不相识的乡亲握手交谈,那份谦逊与亲和,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
夕阳的余晖洒满整个小城,将这一刻定格成了永恒。
曾经的萧北辰被万人嘲笑,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等县城门口的众人散去,萧北辰便看见迎接自己的萧北芷还有贾家主。
萧北芷快步上前,将手中的桃花轻轻递上,
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