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手下的部队要比孙坚这边多了不少,因此即使有孙坚支援过来的渡船,以及自己原本就建造出来的渡船,依然还是花了不少时间才基本上完成全军渡河。 项羽全军渡过黄河之后,随即就开拔向西而行,准备与孙坚的部队汇合在一处,两日之后孙坚与项羽的部队重新汇聚在一起,此时也就只差董卓一处的部队还没有什么消息了,于是张温便下令将渡船派往董卓那里,董卓一直以找不到足够的木材来制作船只为由,拖着不愿意渡河,但现在张温亲自下达命令,想来董卓还是没有办法直接拒绝的,只是不知道他是否会想出别的花招来继续拖延时间。 其实从董卓的角度上来看,他这种拖延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在他看来,朝廷让他们所率领的部队数量以及后勤补给能力,根本不足以完全击败韩遂,更不可能直接将西凉大部分地区重新夺回来。 这几乎就是一场注定会失败的西征,董卓自己是在西凉地区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对于西凉骑兵的战斗力他是十分清楚的,东汉朝廷所派给他们的这些部队尽管还算得上是精锐,但是在西凉地区多山的情况下,根本就无法与真正的西凉骑兵相比。 在山地之中西凉骑兵能攻能守,当西凉骑兵冲出西凉地区,进入关中的一大片平原之中时,尚且还有机会能够击败他们,但是当战场转移到西凉骑兵的主场时,东汉朝廷派给他们的部队拿什么去跟对方打,董卓知道西凉骑兵有许多种战术击败他们,而其中的一部分战术几乎就是无解的存在。 所以董卓坚持觉得自己所提出的策略是正确的,就是拖时间就好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行,若是贸然进攻损失惨重,说不定回去之后还会被东汉朝廷治罪,被宦官完全把持的皇帝与朝政,什么样的事情做不出来啊,甚至他觉得即便是立了功,将韩遂的叛军给平定了,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之前自己去参与平定黄巾之乱时不就被东汉朝廷给顺手将兵权给夺了吗。 这样子的狗屁朝廷,自己又凭什么要去为他们拼命?董卓出生其实并不算特别好,能够混到如今的地位,那是吃了不少苦头,付出了不少努力的,可以说董卓的前半生那也是非常励志的,可惜岁月确实会改变一个人,从外表到他的内心都会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而发生各种变化。 董卓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限,再怎么努力都很难再去有所提升了,而且伴随着整个东汉王朝的局势越来越动荡,他也知道只有将军权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才行,然而现在他被东汉朝廷剥夺了原本的军权,现在的他会在脑海之中思考与琢磨各种可能性。 在他看来,自己要想更进一步,其实还是得要依靠和利用好西凉这片土地,那个生他养他供他成长的地方,在那里他积累了数十年的各种资源,所以说如果他能够重新回到西凉去,并在那里掌握一支强大的西凉军队的话,事情就会逐渐向着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所以他现在的一动不动,并不意味着永远的一动不动,现在的消极怠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消极怠工,他只是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罢了,现在韩遂叛军的军势强大,诚难以与之抗衡,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至于未来是否真的能够等来这样一个机会,那就谁也说不好了,但至少董卓自己看来这是最好的办法了。 除非真的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改变董卓的想法,让他相信韩遂的叛军并非是不可战胜的,当然也许这个人就是项羽,也许不是,谁又能知道? 在接收到张温所命人传达过来的文书之后,董卓冷哼了一声,显然是不太想理会,但是过了两天等到大批的渡船都已经来到董卓这边后,他似乎也没有理由再继续拖延下去了,但就即便如此,他也还是找了个借口又拖延了几天。 等到他率兵渡过黄河,赶来与张温、项羽、孙坚等全军汇合时,时间已经又过去了一个多星期,虽然孙坚对于董卓的拖延依然是非常气愤,但是这一次他稍微克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没有再与董卓出现大的正面冲突了。 全军集结之后,接下来众人就是要讨论今后的战略部署了,到底是先全军进攻允吾城,还是说直接不进攻允吾城,而是向北穿越一片荒漠地区,再越过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最后目标直指武威。 当然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分兵两路,同时对允吾城和武威发动进攻,但是这样一来的话就会导致兵力分散的问题,韩遂的总兵力本来就要比他们的部队多,对方又是以逸待劳的防守状态,分兵之后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地方都拿不下来的尴尬局面。 孙坚也将自己之前率领先锋骑兵进攻允吾城的情况如实述说了出来,他反复强调韩遂本人就在允吾城内,并且允吾城中的部队数量是非常之多的,还有一些西凉骑兵隐蔽在允吾城南面的群山之中,而允吾城北面靠水,南面靠山,本身进攻难度就是非常巨大的,要是还要兼顾去防备西凉骑兵的随时侧面发动的突袭,那么就更加艰难了。 虽然说他们手中也有不少的骑兵部队,但是敌在暗我在明,这些西凉骑兵往来于山岭之间,随时发动进攻,又随时撤退回山中,若是没有绝对数量上的优势,恐怕是很难打的过,即便真的要打估计也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众人商议半天,都并没有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来,因为毫无疑问,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会存在一些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