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自然是异乎寻常的。
他为求自保,1口咬定自己下狱是因为拒绝给权贵开后门,而绝口不提夺嫡之事。
难道毛玠不知道自己下狱的真实原因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但当时的局面,就是人人都看得清,但人人都不能说,谁敢点破玄机,谁就得人头落地。
毛玠入狱在建安2十1年(216),而翌年(217)曹丕便正式获得太子的敕封,立储之争终于告1段落。
随着曹丕得势,曹植倒台,曹操通过扶持“谯沛子弟”而牵制“士族门阀”的战略构想,也不得不逐步收敛。
曹操暮年时,有着比较明显的士族化倾向。
这是因为曹操想要篡汉自立,离不开士族门阀的支持,因此不得不做出妥协。
比如毛玠之后的继任东曹掾是何夔,1个来自豫州陈郡的门阀子弟。
何夔的曾祖何熙,是汉安帝时期的车骑将军。
(何夔)曾祖父熙,汉安帝时官至车骑将军。--《魏书何夔传》
何夔接替毛玠掌管东曹之后,1改毛玠“选拔清贞、斥退浮伪”的用人方针,转而施行“慎德”的政策。
(何夔)入为丞相东曹掾。夔言于太祖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闾,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魏书何夔传》
所谓“慎德”即重视德行,而“德”在魏晋语境中,实际是“尊卑秩序”的代称。
比如曹操口中的“至德之人”(见《求贤令》),说的就是门阀豪族。
随着曹丕在夺嫡中大获全胜(217),站在他身后的豪族势力也跟着重新抬头(220)。
9品官人法的颁布,即为明证。
晚年的曹操为了取得士族对汉魏嬗代的支持,也不得不从“唯才是举”逐渐调整为“慎德”。
毛玠与何夔“大相径庭”的用人方略,充分说明了彼时政治风向的变化。
可见古往今来,现实利益压倒1切。
雄杰英霸如曹操者,也不得不为了家族利益,而向大环境做出妥协让步。
殊不知,曹操终究还是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埋下了1个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