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启猥琐发育,开中兴之局6(3 / 4)

被逮捕,机缘巧合下逃到兖州陈留,并在此兴兵。

注:《3国演义》顺序相反,还将陈宫杂糅进剧情,实际是杜撰之言。

实际结合《3国志》及诸书引注,可以大抵还原勾勒出曹操流亡关东的始末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从洛阳出奔时,并非孤家寡人、轻骑瘦马,而是带了1票宗族心腹。

其中至少包括曹洪、曹纯与夏侯惇3人。

换言之,曹操与吕伯奢家族火并当夜,诸夏侯曹氏均有参与。

这也能解释为何曹操1介亡命徒,居然可以与地方豪强大打出手,还能“连斩8人而去”。

董卓在中平6年(189)8月上洛,9月废少帝刘辩,同月又杀何太后,其悖逆如此。

洛阳官僚畏惧董卓,因此大量出奔关东,以求地方藩镇或宗族的庇护。曹操便是其中1员。

曹操出奔时,并非孤身1人,至少携带了3位亲戚子弟,即曹纯、曹洪与夏侯惇,正因8虎将中有3人相随,所以曹操才有对抗董卓的底气。

虽然《魏书之武帝纪》并未提及上述诸人,但从诸人列传中不难窥见线索。

曹纯是曹仁同母弟,即曹操从弟。

按《英雄记》记载,曹纯十8岁为黄门侍郎,2十岁“随太祖至襄邑募兵”。

(曹纯)年十8,为黄门侍郎。2十,从太祖到襄邑募兵。--《英雄记》

这是1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记载。

因为曹操赴襄邑募兵,当在中平6年(189)十2月。

襄邑县属兖州陈留郡,恰好吻合《武帝纪》的时间记载。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2月,始起兵于己吾(属陈留),是岁中平6年也。--《魏书武帝纪》

黄门侍郎、中书侍郎、散骑侍郎都属于清贵的游散官职(有政治地位而无具体工作),在魏晋被称作“清途”(高入仕),都属于京官系统。

由此可知,曹纯入京为黄门侍郎,当在中平4年(187)。

换言之,曹操离开洛阳时(189),共在洛阳的曹纯必然弃官,跟随曹操1起出奔,因此才能赶在中平6年(189)十2月“随太祖在襄邑募兵”。

需要特别强调1点,曹操起兵前,并未返回老家(豫州沛国谯县),且按照豫州沛国在兖州东侧的地理位置看,曹操也不可能有时间返回豫州。

有趣之处,是曹纯的同母兄曹仁,此时尚在徐州淮泗1带做强盗(汉末叫游侠),并未跟随曹操起兵。

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魏书曹仁传》

曹纯的年资履历虽然远胜其兄,但因为壮年早亡(卒年4十),故声名事迹不如曹仁显赫。

夏侯惇在《魏书》的缺载情况比较严重,早年事迹多遭毁弃。

关于这点,前文已有多次解释,故不再赘言。

夏侯惇的早年履历,除了“年少杀人”的记载,便是“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副官)”。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魏书夏侯惇传》

实际夏侯惇亦是跟随曹操出奔洛阳的人物之1。

线索与曹纯相同,便是赴(陈留)襄邑募兵。

彼时的陈留太守是曹操故交张邈,而陈留土著典韦,便是张邈麾下军健。

典韦又被夏侯惇赏识,最终借调到自己手下。

(典韦)属(张邈)司马赵宠,后属夏侯惇。--《魏书典韦传》

曹操在陈留郡襄邑县募兵,而同年(189)年底起兵于陈留郡己吾县。

典韦恰恰就是陈留己吾人。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2月,始起兵于己吾。--《魏书武帝纪》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魏书典韦传》

2人相识,当在此时(189)。即诸夏侯曹氏随曹操出奔关东之际。

更重要的佐证,便是翌年(190)荥阳大战,曹操被徐荣击败,士卒尽死,不得不携带夏侯惇赴淮南求助于扬州刺史陈温。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魏书武帝纪》

可见夏侯惇是最早跟随在曹操身边的亲信之1,也能解释为何“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

曹洪与夏侯惇相同,亦参与了荥阳之战(190),且因为曹操战马被流矢击毙,让马于主君,徒步护卫。

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魏书曹洪传》

曹操在中平6年(189)9月之后逃出洛阳,同年十2月逃至兖州陈留(189),翌年(190)正月与关东诸侯会师陈留酸枣县,2月董卓迁都,联军发动了荥阳之战。从如此紧密的时间顺序上看,绝不存在曹操返回老家(豫州沛国)招募宗族子弟的可能性。

且曹洪因为伯父曹鼎曾出任尚书令,年轻时通过裙带关系,当过1任蕲春县长(属荆州江夏郡)。和堂兄曹操1样,都算体制内的人。

(曹)洪伯父(曹)鼎为尚书令,任洪为蕲春长。--王沈《魏书》

由于曹洪早年的记载完全散佚,很可能他在中平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