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无论是刘备的豫州刺史,还是袁谭的茂才,实际都是伪职,并未获得汉廷的正式封拜。
但是刘备“举袁谭为茂才”的行为,政治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这充分说明,刘备不仅愿意与袁绍集团和解,同时有结盟示好的打算。
在此背景下,袁谭开始以平原(刘备旧治所)为根据,6续向青州的齐国、北海等地用兵。
齐国是田楷的驻防区,北海是孔融的驻防区,2人均是刘备昔日的盟友。
其(袁谭)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9州春秋》
在袁谭“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之际,刘备听之任之,坐视2人被袁谭攻灭。
最终田楷逃回幽州,孔融则投奔曹操。
孔融被袁谭驱逐,事在建安元年(196)。
可知最晚在建安初年,刘备便已彻底脱离公孙瓒集团,坐视袁绍吞并公孙瓒在青州的地盘。
刘备改换门庭的行为,也获得了丰厚的政治回报,甚至1度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建安5年(200)刘备被曹操击溃之后,穷途末路,北投青州,袁谭亲自奉迎,车骑甚众。
袁绍听闻刘备来归,“身去邺2百里,与之相见”。
(袁谭)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袁)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2百里。--《蜀书先主传》
至于刘备的故主公孙瓒,已在前1年(199)自焚于易京楼。如果彼时刘备仍在公孙瓒麾下,恐怕也难逃为主子殉葬的可悲下场。
有道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看刘备在公孙瓒、袁绍集团之间游刃往来,便能品味到此话的精妙之处。
初平4年(193)是公孙瓒联盟分崩离析的开始。
是年,公孙瓒杀幽州牧刘虞,又杀常山国相孙瑾、副官张逸、张瓒等人,导致常山人赵云失望透顶,出走不归。
(刘)虞之见杀,故常山相孙瑾、掾张逸、张瓒等忠义愤发,相与就虞,骂(公孙)瓒极口,然后同死。--《英雄记》
(赵)云以兄丧,辞(公孙)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通“返”),捉手而别。--《云别传》
刘备目睹了赵云的出走,又受困于公孙瓒集团的穷兵黩武,预料到未来的险境。
因此,刘备也萌生去意。
(刘)虞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率(幽)州兵欲报(公孙)瓒……得胡、汉数万人,与(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大破之。--《魏书公孙瓒传》
在田楷麾下,刘备陷入了与袁谭鏖战的被动局面。1年之内(193-194),刘备麾下的3千精兵,竟然仅剩“杂胡千余”,实力严重受损。
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求援,给了刘备1个绝佳机会。他借口援助徐州而出走不归,被称作“去楷归谦”。
刘备入徐州的第1件事,便是从陶谦处补充了“4千丹阳兵”,可见彼时的刘备,已经虚弱至极。
(刘备)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徐州),(陶)谦以丹杨兵4千益先主。--《蜀书先主传》
陶谦的过世(194),又给了刘备1个自立的机会。
他控制徐州之后,迅速与袁绍和解,又表奏袁谭为茂才,化敌为友,大大减轻了自己的军事压力,同时为自己跻身群雄之列奠定了基础。
在孙策幕僚张纮的笔下,3十出头的刘备,已经是“争盟淮隅”的大军阀,与袁绍、袁术、公孙瓒并驾齐驱,成为割据1方的诸侯。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1次精彩的政治冒险。
曹操放毒东齐,刘表称乱南荆,公孙瓒炰烋北幽,刘繇决力江浒,刘备争盟淮隅,是以未获承命櫜弓戢戈也。--《吴录》
至于田楷、孔融等人,则沦为谈判桌下的筹码。
在袁谭大举用兵、攻伐青州的时期,刘备坐视不理,听任其覆亡。
其实乱世争雄,本无道义,刘备没有助纣为虐,已属仁义。
什么叫好人?
好人就是你落水之时,他不趁机落井下石。
谚语云: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1人?
唉!
《增广贤文》有云: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刘备在徐州被袁术、吕布逼到穷途末路之时。其人想必也是这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