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初见修罗场,久别诉衷肠上(3 / 4)

汉末雄风 云垂赏竹涛 2763 字 1个月前

径来看,他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桀骜不驯。

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又杀南阳太守张咨。--《后汉书献帝纪》

推而论之,如果孙坚的寿数够长,其政治立场恐怕也会出现变化。

(2)孙策

孙策不同于乃父,他1心谋求割据,甚至打算效法齐桓、晋文,做汉室的“外藩”。

今君(指孙策)绍先侯(指孙坚)之轨……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吴历》

孙策成长于乱世,对汉廷并无太多眷恋。虽然袁术僭号时(197),孙策曾以“大义”为由进行谴责,但这不过是他割据独立的借口。

时袁术僭号,(孙)策以书责而绝之。--《吴书孙讨逆传》

因为早在兴平2年(195)袁术便大会群臣,图谋篡汉,但彼时的孙策并未与袁术翻脸。

兴平2年冬,天子播越,败于曹阳。(袁)术大会群下,因谓曰:“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4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何如?”众莫敢对。--《后汉书袁术传》

理由很简单。兴平2年(195)是孙策东渡之初,彼时其羽翼尚未丰满。建安2年(197)孙策已经在江东立稳脚跟,自然有底气与袁术唱反调。

可知孙策的绝交书,不过是趁势而为的独立宣言罢了。

孙策1方面打着“匡济汉室”的旗号大4扩张;

另1方面又“诛戮名豪,威行邻国”,把江东6郡视作个人禁脔。

他对汉廷的真实态度,由此可见1斑。

(孙)策说(袁)术云:“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江表传》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傅子》

吕思勉在谈到孙氏兄弟时,曾愤慨地表示:“东吴君臣,自始至终,所作所为,何曾有1件事有汉朝在心目之中?”(见《中国通史第3十2章》)

可知自孙策开始,已经决心“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所以说,孙策和苟哥之间,若无意外必有1战。

(3)孙权

孙权继位于建安5年(200),彼时天下已历经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因此孙权的政治野心,比父兄更加旺盛。

孙权谋求称帝,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吴黄龙元年(229),孙权登坛践祚,还通知蜀汉遣使道贺。

诸葛亮虽然碍于时势,同意遣使,但也表示“孙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可见彼时的有识之士,早预料到孙权会僭号。

孙权称尊号,其群臣以并尊2帝来告。议者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诸葛)亮曰:“(孙)权有僭逆之心久矣!”--《汉晋春秋》

孙权僭号时(229),曾夸奖“鲁肃明于世事”,因为他曾经预言孙权终将称帝。

(孙)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吴书鲁肃传》

按记载,鲁肃初见孙权,便进献《榻上策》,提出“竟长江所极,建号帝王”的构想。

照此推断,孙权在提领江东之初(200),便已有了称帝的念头。

不过建安初年汉室尚未灭亡,因此孙权也不得不假惺惺地表示“尽力1方,冀以辅汉耳”。

(鲁)肃对曰:“……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曰:“今尽力1方,冀以辅汉耳,此言(指僭号称帝)非所及也。”--《吴书鲁肃传》

孙权以“辅汉”为托词,与孙策“匡济汉室”的说法1脉相承。

但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可以看出孙氏兄弟1心追求割据,图谋僭号。

孙氏兄弟虽然有篡汉自立之心,但苦于没有刘氏血统,又不像曹魏1般占据“挟天子”的便利,因此对于政权的法统构建,便需要特别花费心思。

曹氏父子挟持天子,自然可以轻易威逼汉献帝下诏禅位。从《文帝纪》与《献帝传》等史料,可以清楚看到,曹魏与东汉之间存在合法的继承关系。

刘协表示“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群臣表示“汉以魏,魏以征”,曹丕亦表示“天命不可拒”。

朕(指刘协)在位3十有2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袁宏《汉纪》

汉以魏,魏以征。--《春秋汉含孳》

群公卿士诚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指曹丕)亦曷以辞焉?--《献帝传》

以上虽然都是假大空的屁话,但至少将表面功夫做到了极致。

无论如何,曹家至少比吃相无比难看、做事毫无底线的司马家,强出了1亿倍。

至于刘备,虽然没有“挟天子”的便利,但他本人具备稀薄的刘氏血脉,因此也能以汉室的“恢复者”自居。

他甚至可以骄傲地说出“率土式望,在备1人”。

血统的威力,足见1斑。

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