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火速见马腾,数日下金城终(2 / 4)

想。

马超淡淡1笑。

“老窦,俺等大军今已为孤军,粮草辎重皆已不足,而此地距武威郡极近,若不就近补给,兵卒将以何为食?

老窦勿忧,且看俺如何破城补给,再如何大破休屠王帐!”

马超虽年轻,但已具备名将之自信…

总之,马超除了比渊哥还莽这1点外,并没有其他明显的短板。

更何况,马超说的也的确是实情。

其人本就是负气而走,根本未携带太多粮草辎重,期间,兴国氐王窦茂虽带来1些粮草,却也支撑不了太久。

马超若不趁早解决补给问题,兵变将是迟早之事。

于是窦茂叹了口气:“既如此,孟起将军务必谨慎才是!”

马超哈哈1笑。

“老窦勿忧,放眼凉州,除家父外,其余人谁可与俺马孟起争锋?何况俺等解决补给即走,又皆为骑兵,敌军如何可围堵俺等?”

这便是典型的游击战。

见马超说的在理,窦茂便不再开口,只是默默策马随马超奔走。

同1时间,休屠王的临时营寨内。

中军帐中,休屠王来回踱着步子,显得焦躁不安。

于禁则端坐于几旁,捧着苟哥搬运来的《唐李问对》…

好吧,苟哥无耻地将其改为《荀赵问对》,也就是荀彧、赵旻关于军略的问对,细细研读。

只是…

休屠王焦躁的表现,让于禁无法继续沉浸在兵法的世界中。

其人只好依依不舍地放下书卷,叹道:“兰兄勿急,马孟起若欲补给,此处乃其人必经之路!”

瞧瞧!

于禁早已将马超的1举1动算计无误。

休屠王用力摩挲了几下其人有些乱的虬髯、刚须。

“文则将军,然则…俺等已苦等1日,为何不见马孟起赶来?莫非其人已绕道而行?”

于禁哑然失笑:“兰兄放心,断无此可能!”

说着,于禁取出军图展开。

其人指着临时营寨所在地,对休屠王道。

“兰兄请看!此地周边皆无城镇、甚至荒无人烟,唯11城,在此地西方百余里处,是故,马孟起若欲补给,此地乃必经之路也。”

休屠王叹道:“文则将军,非是俺不明此理,实是俺等苦等1日,至今未察觉马孟起之踪迹,由不得俺不急也。”

于禁收起军图,再度捧起那部线装书,从容笑道。

“兰兄且静候佳音,马孟起必距此地不远矣。”

言罢,其人径自将书翻到书签处,欲再次细细品读。

突然…

帐外传来1声“报!”

“大人!斥候回报,东方2十里许处,发现无边无沿之骑兵,其数应在万人!”

于禁无奈地叹了口气,复又插好书签,将书收入怀中。

“兰兄,某等速去相迎!”

【作者题外话】:韩遂的策略实则极为高明。

然而…

他确实不知渊哥有多神行。

咱们之前曾介绍过孙吴的“授兵制”。

赵旻在允吾县实施的政策,与授兵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咱们重温1下吧?

概而论之,“授兵”即君主赐予臣下固定数量的甲士,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基本可以视作家族的私有武装。

私有部队也被称作“部曲”。

虽然部曲在汉末3国时代较为常见,但世袭的情况则并不多见。

可知相比于魏、蜀两国,东吴的授兵制明显具有更强的封建色彩。

授兵制属于制度上的“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离不开经济基础。

支撑授兵制的,便是“奉邑制”和“复客制”。

前者是招募私兵的财政来源,后者用来保障授兵将领的个人开销。

实际上,授兵制的实现,倚仗的是军事与经济权利的让渡。

换言之,授兵将领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军政与财政的独立。

显而易见,这对统治者存在严重隐患。

那么问题来了,孙十万如何反制“授兵制”呢?

授兵制的反制措施,大抵有3类。

其1是虚授;

其2是严控报备;

其3是夺兵。

(1)虚授

东吴的授兵数量,由低到高,可以分为7级。

自4百人起步,至5百、1千、2千、3千、5千、1万不等。

从可见史料看,“5百人”与“2千人”这两个级别,应用比较广泛。

需要注意,授兵的数字,并不代表足额的甲士,而是募兵的数量上限。

换言之,所谓“兵2千,骑5十”,说的是自募部曲的上限额度,而不是实际赐予的人数,或者可以称之为:编制名额。

举例而论,兴平2年(195)孙策东渡时,麾下不过数千人,其中还包括了从袁术处讨还的“孙坚旧部千余人”,势力十分孤弱。

(孙策)于是复往见(袁)术,术以(孙)坚余兵千余人还策。--《吴历》

在此背景下,孙策却1口气授予程普、黄盖、韩当、蒋钦等随军将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