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笔墨蘸宠辱,春秋何人书下(3 / 4)

称甘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即甘宁祖籍荆州,之后客居益州。相较陈寿,韦氏的论调便完善许多。

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韦曜《吴书》

不过严格来说,韦曜的论调也不够严谨。按《晋书甘卓传》,传主是甘宁曾孙,同时也是“秦丞相(甘)茂之后”。

由此可知,甘宁先祖最早可追溯至甘茂。

甘卓字季思,丹阳人,秦丞相(甘)茂之后也。曾祖(甘)宁,为吴将。--《晋书甘卓传》

按《史记》,甘茂出身下蔡,也就是秦国沛郡,东汉沛国。

两汉时代,沛国隶豫州,后划入9江,隶扬州。

照此描述,甘宁先祖实际经历了自长江下游(扬州9江)迁徙至中游(荆州南阳),又由中游(荆州南阳)迁徙至上游(益州巴郡)这样1番变迁过程。

(甘)茂者,下蔡人也。--《史记甘茂传》

(9江郡)下蔡,故属沛。--《续汉书郡国志》

按彼时传统,流寓侨人落户新土,数代之内便会改移籍贯。

如甘宁仕吴时,其人便以侨人自居,但至其曾孙甘卓,便成为“丹阳人”(见前文注引《晋书》),籍贯从益州变为扬州。

类似案例还有张昭(籍贯徐州彭城)曾孙张闿、薛综(籍贯豫州沛郡)之孙薛兼,此2人在《晋书》中皆被称作“丹阳人”。

可知士人后裔1旦扎根新土,便会改易籍贯。

张闿字敬绪,丹阳人,吴辅吴将军(张)昭之曾孙也。--《晋书张闿传》

薛兼字令长,丹阳人也。祖(薛)综,仕吴为尚书仆射。--《晋书薛兼传》

从时代背景上看,改易籍贯基本可以视作侨人出仕的必由之路。

因为无论是察举制还是9品官人法,均由长官(牧、守、公平、中正、州都)在辖区内进行考察推荐,“乡论”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此背景下,流寓士人很难通过正常途径得到出仕机会,因此改易籍贯势在必行。

《华阳国志》记载,巴郡临江县中有5大宗族:

严、甘、文、杨、杜。

常璩还特意标注“甘宁亦县人”,可知魏晋之际,临江甘氏已成巴郡“大姓”。

临江县枳东4百里……严、甘、文、杨、杜为大姓……甘宁亦(临江)县人,在吴为孙氏虎臣也。--《华阳国志》

不难看出,在经历了漫长的迁徙之后,甘氏宗族已经扎根益州,且具备1定的影响力,这也是甘宁可以通过正常宦途出仕益州的历史背景。

我们再来看甘宁的出仕年龄。

《甘宁传》中有1处带有歧义性质的描写,即传主“贼害”郡中,“至2十余年”,之后才“止不攻劫”,出仕州郡。

(甘宁)于长吏界中有所贼害,作其发负,至2十馀年。止不攻劫,颇读诸子。--《吴书甘宁传》

此处的“2十余年”涉及到翻译问题。

若将之理解为甘宁在巴郡地方作恶的时间长达2十余年,则与甘宁的年龄及履历不符。

兴平元年(西历194年)是甘宁人生的分水岭。

是年他反叛刘璋,战败后亡入荆州。

因此他“贼害”郡中,必然在此之前。

兴平元年,(刘焉)痈疽发背而卒。--《蜀书刘焉传》

(刘)焉死,子(刘)璋代为刺史……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英雄记》

按甘宁“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的行径来看,彼时其年龄下限不会低于十5岁,若如此,“2十余年”后的甘宁,年龄便会逼近4旬。此时他“止不攻劫,颇读诸子”,出仕后再历经“计掾”、“郡丞”的升迁考核,那么兴平元年(194)的甘宁,年龄至少在4旬以上。

(甘宁)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吴书甘宁传》

(甘)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宁为吏,举计掾,补蜀郡丞。--韦曜《吴书》

这里存在1处矛盾记载,即建安十9年(214)甘宁从攻皖县,“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

是年(214)与兴平元年(194)相距2十年,若甘宁真的在巴郡之中“贼害”2十余年,那么他“手持练,身缘城”时的年龄便不会低于6十岁,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建安)十9年5月,(孙)权征皖城。--《吴书吴主传》

(甘宁)从攻皖,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吴书甘宁传》

学者卢弼对陈寿的记载亦持怀疑态度。他认为甘宁在郡中贼害至多“十余年”,怀疑“2”字为衍文,否则“史文为误”。

刘璋于兴平元年为益州刺史,甘宁击璋,走荆州依刘表,在建安初年,中间安得有2十余年?疑衍“2”字,否则史文为误。--《3国志集解》

其实卢弼的观点提供了另1种思路,即“史文为误”。

以云某愚见,或者“2”字为衍文,或者“年”字为衍文。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甘宁在郡中“贼害”,前后“至2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