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论功行封赏,开府定计忙下(3 / 4)

其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说的是蜀中;而“保其岩阻,益州险塞”说的则是巴中与汉中。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隆中对》

刘备攻灭刘璋、夺占蜀中之后(214),驱逐入侵3巴的张郃(215),北伐据守汉中的夏侯渊(219),可以视作对《隆中对》的实践,也确实因此成就了1番基业。

这里需要注意1点,汉中郡东侧的西城、上庸、房陵3县(后升格为郡),即所谓的“东3郡”,本属益州汉中;由于孟达叛变的缘故,脱离了蜀汉版图。

在曹魏辖区中,东3郡隶属征南将军(都督荆、豫诸军事)夏侯尚管辖,最终被划入荆州,从此脱离益州。

(夏侯尚)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勒诸军击破上庸,平3郡9县,迁征南大将军。--《魏书夏侯尚传》

注:新城郡(即东3郡)归属变迁,见卢弼《3国志集解》引《邓艾传》。

需要特别强调1点,太和2年(228)诸葛亮北伐时,曾寄希望于孟达率偏师东进,“兵发宛洛”。这与《隆中对》高度相关。

初,(孟达)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县)去洛(阳)8百里,去吾1千2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1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晋书宣帝纪》

画重点:孟达起兵前夜,司马懿屯宛,曹叡在洛。

诸葛亮的计划,无疑是在实践“命1上将(孟达)将荆州之军(东3郡兵马)以向宛洛”的战略方针。由于彼时刘备已死,因此“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人,便成了诸葛亮。

换言之,诸葛亮首次北伐时(228),孟达充当了昔日关羽的角色,诸葛亮则代替了刘备的角色。

可惜孟达谋泄被杀,马谡刚愎自用,最终“兴复汉室”的计划,也在街亭之败中惨淡收场。

现在,再来看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

诸葛亮辅政期间(223-234),曾亲率甲士,深入不毛,征剿南中7郡(今云、贵与缅甸东北),因此“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往往被视作诸葛亮对《隆中对》的实践。

实际这是不准确的。

西和诸戎的真正含义,与孟获、雍闿这些南中酋帅关系不大。“诸戎”指的是盘踞关中的氐羌之族。即马超“阻戎负勇”,姜维“招诱羌帅”的凉州少数民族。

刘备在世时,利用马超招诱羌帅,使其“都督临沮”。马超的都督区不是荆州临沮,而是雍州武都郡的沮县;《华阳国志》写得更清楚1些,即马超“北督临沮”。

(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魏书杨阜传》

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刺史,封斄乡侯,北督临沮。--《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诸葛亮北伐时,也多次招诱武都、天水等地的豪酋大姓。

马谡败于街亭,(诸葛)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姜)维等还。--《蜀书姜维传》

《后主传》与《张嶷传》中提到的“徙武都氐于广都”等事件,其实都是《隆中对》中“西和诸戎”的现实反映。

(建兴)十4年夏4月……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4百馀户于广都。--《蜀书后主传》

同时,“南抚夷越”的概念也亟待厘清。

类似孟获等南中豪帅,统称为“蛮”;至于“夷越”很明显指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南中关系不大。

其真正含义,当是武陵洞溪蛮与交广百越,指的是荆南与交州地区,即《隆中对》中的“利尽南海”。

及东征吴,(刘备)遣(马)良入武陵,招纳5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蜀书马良传》

(士)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1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车骑满道,胡人(指百越)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吴书士燮传》

只不过彼时荆州早已丢失,交州又被孙权夺占;诸葛亮迫于形势,不敢向东吴提出领土诉求,只得退求其次,讨伐南中7郡。

需要注意,“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重在“和”与“抚”。但从《谯周传》来看,蜀汉政权对待南中豪帅,并未尽心笼络。

邓艾兵临城下时(263),刘禅曾1度打算逃往南中避难。最终作罢的原因,是因为南中“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属于典型的不安分地区。

南方(指南中7郡)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诸葛)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蜀书谯周传》

不仅如此,诸葛亮南征之后,南中地区被迫“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仇怨”;如果刘禅“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

是后(南中)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仇怨),此患国之人也。--《蜀书谯周传》

不难看出,“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本意不在南中7郡。

后世读者因为诸葛亮功德盖世,便把历史上发生的1切事件,都强行归入“未出茅庐而3分天下”的预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