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连鲁肃(扬州9江)这种流寓士人,也1度打算离开孙权。
深险之地(指山越)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指扬州宗帅)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指客居江东的流寓人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吴书吴主传》
刘子扬(刘晔字子扬)与(鲁)肃友善,遗肃书……(鲁)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吴书鲁肃传》
因此,江东“国险”不假,“民附”则不然。不仅地方豪强如此,就连扬州百姓,对孙氏的统治也颇为抗拒。比如对山越的战争,《吴书》中俯拾皆是,贯穿了孙权的统治阶段(200-252)。
“山越”即躲入山中避役的扬州百姓,他们与地方宗帅勾结,成为阻挠中央集权的障碍。
山越的释义,可参考唐长孺先生《宗部与山越的关系》。
换言之,刘备3顾茅庐之时,天下大势已成。彼时可供图谋的州郡,唯有荆、益2州而已,这也是诸葛亮谈到的“跨有荆益”的理论基础。
特别需要强调1点,“鼎足3分”的理论,并非诸葛亮独创,鲁肃在更早时候的《榻上策》中曾经先1步提出过类似构想。
不过彼时的鲁肃,将曹操、孙权、刘表3方拟作鼎之3足,而将益州排除在外——这大概与川蜀的封闭环境有关。
(鲁肃曰)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指孙权)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吴书鲁肃传》
在鲁肃的构想中,孙权应该先“鼎足江东”,进而“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最后“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
依次对应经营扬州,讨伐荆州,吞并益州,最终南北分治,“建号帝王”。
这也是本书中孙策的核心战略。
诸葛亮的计划与鲁肃相似,都属于南北两分的战略格局;但由于彼时已经无法图取江东,因此不得不进占川蜀。川蜀地形封闭,与《先主传》中的“基宇亦狭”相对应。
(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蜀书先主传》
诸葛亮出山时,天下大势已定,“分治南北”断无可能,因此“鼎足3分”属于退求其次的方略。
我们重点咂摸1下“跨有荆益”。
《隆中对》真正的精妙之处,在于诸葛亮对“跨有荆益”之后的进1步计划。
首先,看诸葛亮是如何描述荆州的。
在诸葛亮口中,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乍看之下,似乎是在描述荆州的地理位置,其实并非如此简单。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隆中对》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应的是“东和孙权,西伐刘璋”。此1节人所共知,无须赘言。
“北据汉沔”是关键所在,它对应的是《隆中对》里的“天下有变,则命1上将(关羽)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天下有变,则命1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天下有变”指的是曹操之死。宛县是南阳郡治,南阳在荆州最北,突破南阳可以直逼豫州(许县)、司隶(洛阳)。
建安2十4年(219)关羽北伐,即是践行此计划。只可惜彼时曹操尚在,因此关羽虽有其勇,但未得其时,最终落得悲剧收场。
“利尽南海”是另1点值得注意的地方。所谓南海,说的是交州,即今两广与越南北部。
刘备在赤壁之战翌年(209)南徇4郡(长沙、0陵、武陵、桂阳),其中的桂阳郡,地处荆州最南,与交州最北的苍梧郡接壤。苍梧太守吴巨是刘备故交,可知刘备曾经1度图谋南下交州。
吴巨,据考证,或许为同等衣带诏的吴子兰同族。
(鲁肃)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刘)备曰:“与苍梧太守吴臣(当作“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江表传》
最终在法正的招诱与孙权的斡旋(出借南郡)之下,刘备放弃了南下交州的计划,转而西进益州。刘备入川同年(211),孙权便派遣步骘进入交州,谋杀吴巨,断了刘备的南下后路。
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步)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吴书步骘传》
建安2十年(215)孙刘第1次平分荆州时,与苍梧郡接壤的桂阳被划入东吴。可见交州的归属,是孙、刘两家长期争执的问题。
(孙刘)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0陵、武陵以西属(刘)备。--《吴书吴主传》
刘备东征时(221-222),荆南地区纷纷响应,“0(陵)、桂(阳)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可见直至此时,交州北部的荆南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刘备旧部。
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孙)权遂命(步)骘上益阳。(刘)备既败绩,而0、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吴书步骘传》
诸葛亮在荆州时,曾以军师中郎将身份,管辖0陵、桂阳、长沙3郡的税赋钱粮,可知“利尽南海”在其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