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作茧终自缚,得道者多助(4 / 4)

。足见曹氏在老家、处在怎样水深火热的境地。

曹休成功逃到曹操那里时,曹操惊呼1声:

“大侄子,你可真是匹千里驹啊!”

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魏书9》

曹操不是说曹休才能如同千里马(曹休此时尚未成年),而是说曹休真的“很会逃跑”,流浪千里都没被仇家杀掉。

再来看曹邵这个“替死鬼”。

曹邵的相关记载有限。不过他是大将军曹真的父亲,曹爽的爷爷。

曹邵的经历,能更加生动反映谯沛曹氏在老家的凄凉光景;以及解释曹休部分,宗族改易姓名,散去乡里的缘故。

豫州刺史黄琬,后将军袁术,4处追杀曹操。危急时刻,曹邵挺身而出,大呼:我乃曹孟德。旋即被杀。

太祖兴义兵。(曹)邵募徒众,从太祖周旋。

时豫州刺史黄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独遇害。--《魏书》王沈版

寇问太祖所在,(曹邵)答云:“我是也。”遂害之。--《魏略》

曹操追思曹邵救命恩情,收养其遗孤曹真为子,使与曹丕周旋。曹真、曹爽父子,也因此权倾天下。

曹邵替曹操赴死,足见曹氏仇家之多。

综上所述,董卓上洛,曹操起兵之后,谯沛曹氏,实际成了甲级通缉犯,甚至时刻处在被灭门的危机下。

读《魏书9诸夏侯曹传》,里面所有登场的宗室和连襟儿,除最早跟随曹操起兵的【夏侯惇】和【曹洪】,其余人物登场位置都不在谯沛老家。

而曹魏建国后,曹氏、夏侯氏掌兵者,比例高而人数少。

究其原因,恐怕绝大多数宗室,早已在曹操起兵之初,即遭灭门,如曹邵1般。这也是曹操惊叹曹休转行千里、成功会师而未死于半途(吾家千里驹)的原因所在。

王沈、鱼豢、陈寿修国史,秉承为尊者讳的缘故,无法直书明言。他们总不能写:

“东汉末年,曹操造反,连累老家亲戚全被杀了。”

如此,恐怕这些笔杆子的阳寿也就到头了。

遑论王沈还是司马家的狗腿子。

所以,他们给裴松之留下1个天大的难题。

魏晋史家语焉不详,有不得已的苦衷。而南朝史家,也面临类似困境。

刘宋朝裴松之(372-451)为《3国志》做注时,似乎也不敢明言其始末者,大概与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有关。

宋武帝刘裕,1生有7子十女。

以年龄考证,刘裕长子竟是其4十3岁时所生。

用古代早婚早育传统(男子2十弱冠,女子十5及笄)来看,简直骇人听闻。

刘裕如曹操1样,也是个靠“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家的枭雄。

“挟天子”难听,你说是“勤王”也行。

反正这两个行业干到后期,区别都不大。

刘裕1生有7子十女,足见其生育功能旺盛。

宋武帝出身寒微,壮年时靠军功发家。刘裕穷归穷,断没穷到娶不起媳妇的程度。

我怀疑,刘裕可能遭遇过宗族子嗣被诛杀的惨剧,导致其“长子”竟是其4十3岁所生。

裴松之活跃时间,恰恰是刘裕3子刘义隆(即宋文帝)统治时期。

裴松之读史著史,见惯史书中的权谋鲜血,所以其人绝不敢直言刘裕生子年龄问题。

这种事儿背后牵涉太广,利益太深,属于秽史范畴。

以此逻辑推断,裴松之也不会明言曹操起兵时害死老家1众亲戚的故事…

因为这属于“含沙射影”,与裴松之当朝环境太过相似。

咱们以陈寿给刘备、曹操关系做的评语结尾,来评价曹操背井离乡的故事,以及裴松之做注时的心态:

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真不是争名夺利,咱就是为了避祸而已啊!

这才是曹老板在初平元年创业初期,便被迫给袁总打工的原因。

难啊!1言难尽啊!大哥您收留小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