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舟沉千帆过,树病万木春(3 / 4)

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蜀书4甘皇后传》

甘氏在豫州沛国并非大族,很明显是“母凭子贵、贱人暴富”。

再来看《3国演义》中守节投井的糜夫人。

糜氏是东海富商糜竺妹,早亡,无载。

商贾在两汉是典型的贱业,糜竺属于“豪富的庶族地主”;虽然生活奢侈优渥、却难入士林。与曹嵩相似。

当然,糜竺没有如曹鼎等那样的尚书令兄弟,所以糜家不似富贵兼备的曹家,仅富却不贵。

第3个…孙夫人。

孙夫人在《蜀书后妃传》中缺载。

考虑到孙氏是孙权妹、孙坚女,其与刘备的婚姻,是典型的“辈分错乱”。即陈寿所谓“闺门无序”。

(孙权)嫡庶不分,闺庭错乱,遗笑古今,殃流后嗣。--《吴书5妃嫔传》

且富春孙氏孤微发迹(孙坚是瓜农,种的当然不是西瓜,而且孙坚曾为盗),门第亦不足论。孙夫人失去记载,除了“大归”(离异)之外,可能也出此原因。

最后,正妻来了,吴懿妹子吴皇后。

吴氏是刘璋兄嫂,刘瑁孀妻。因此,使刘备有“收继婚”的嫌疑。等同于“兄亡、弟纳其嫂”,与儒家教义严重相悖。最终竟是在法正的建议下才成行。

群下劝先主聘后,先主疑与(刘)瑁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蜀书4穆皇后传》

注:晋文公纳其侄媳妇为妻,遭人耻笑。

法正是个不拘礼法、放达著称的奸雄,其“眩惑之术”被后世史家讥骂不绝,称其“专务邪道”。

法正务眩惑之术,违贵尚之风,譬之郭隗,非其伦矣。--孙盛

刘备与吴氏的婚姻,是最最典型的“闺门无序”。在当时的环境下,可以说已经出现了“乱伦嫌疑”。

1言以蔽之,刘备的婚姻问题,兼备了曹魏的“好立贱人”与孙吴的“闺门无序”,因此故,诸后妃事迹,大多湮灭无闻。

刘备虽托名宗室,实际支脉疏远,少时已经落魄。且其发迹方式、是通过“组织流民武装”走军功路线。这种崛起于底层的枭雄,充满着现实感;婚姻之于刘备,不过是工具而已。

实际从“先主2王传”当中即可窥见端倪。

梁王与鲁王,也就是刘备的两个小儿子刘理和刘永,2王异母,且生母无载。这在皇权社会的官修史中,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类似情况者有孙吴的宣太子孙登,其生母亦无载。陈寿直言“孙登母贱”。

(孙)登所生庶贱。--《吴书十4孙登传》

可知刘备诸妻妾,大抵亦家门贫贱,事无可述。

这其实也与刘备的个人修养、教育程度有关。

的受教育程度很低。少时曾在洛阳游学,拜入卢植门下研读《5经》。结果“不甚乐读书”,每日沉迷在飞鹰走狗、嬉戏游乐的“逃学生活”中。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蜀书2先主传》

考虑到卢植本人对章句也“不求甚解”,那刘备的学术教养无疑更差。

(卢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后汉书卢植传》

注:“古今学”即流行北方的“古文经学”与流行南方的“今文经学”。“经学”指儒教经典。

刘备对“经学”毫无兴致。其兴趣大抵在“诸子学”,主要在兵家与法家。与曹操相似。

从刘备遗言中,不难看出其平素阅读的、大抵都是《汉书》1类的史学、以及《6韬》、《管子》、《商君书》等法家著作。对《诗》《书》《易》等儒教经典,则嗤之以鼻。

(先主遗诏敕后主曰)间暇历观诸子及《6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诸葛亮)为写《申》、《韩》、《管子》、《6韬》1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诸葛亮集》

从刘备的放达行为中,也不难看出,其基本未沾染儒教影响,完全呈现出“原生态”级别的市井色彩。

刘备集团的执政方式,是非常典型的“法家政治”。

其实寒门出身者、必然走上集权之路,无1例外。

因为士大夫的“门阀政治”,要求“共治天下”。且地方大族在长久的土地兼并中,田连阡陌,部曲众多,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士族的存在,必然会分割君主的权力。

而崛起布衣的枭雄,其“基本盘”大抵由寒门武夫、与中下级地主组成。这群“新贵势力”绝不会允许旧贵族的复辟,故会通过集权手段,进行利益摊派。本质就是“对蛋糕的重新划分”。

刘备集团中,核心领导层基本没有“高门出身的旧贵族”。虽然因为“眩惑远近”的需要,安排过些许养老职位,比如许靖、射援、王谋、马超等人,但实际这些“有名无实”之徒,并不参与蜀汉集团的决策。

关于此事,详见建安2十4年(219)《汉中王劝进表》,文多不载。

真正掌权的人物,无外乎以关、张、赵为代表的军功阶层;以诸葛亮、法正、李严为代表的事功型谋主;以及以刘琰、孙乾、简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