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皆惊心,至东郡1(4 / 5)

实做到了“矫情任性、擢拔群贤”。

(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

被董卓擢拔的士大夫数不胜数。除了学者蔡邕、孔融等人,反董的关东诸侯们,包括了张咨、张邈、孔伷、韩馥、甚至袁氏兄弟在内,全都受到了董卓的大力提拔。

而董卓的心腹们,不过“官止将校”而已。除了董卓兄弟外,其余包括女婿牛辅、大将徐荣等人,官不过“中郎将”,连偏裨杂号都不是。

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后汉书董卓传》

像后来兴风作浪的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贾诩等西凉将帅,终董卓之世,不过校尉而已。

曹操则完全不同。

曹氏不仅大力擢拔心腹们“入统台阁、出为藩镇”,还疯狂镇压汉廷朝臣。

官渡之战前(196-200),曹操为统1抗袁战线,打击对象主要是刘协身边的旧臣。被诛杀者甚众,从《后汉书孝献帝纪》与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中即可清晰知晓。不多赘述。

(操)坐领3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弄戮在口。所爱光5宗,所恶灭3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为袁绍檄豫州》

在官渡之战后至赤壁之战前(200-208),曹操的打击对象,已经蔓延到了之前“颇为忌惮”的门阀士族。诸如杨彪、孔融等名士皆惨遭荼毒。

故太尉杨彪收付县狱,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宠1无所报,考讯如法。--《魏书2十6满宠传》

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孔)融。书奏,下狱弃市。--《后汉书孔融传》

到了赤壁之战后到篡汉自立前(208-220),曹操不厌其烦地发动了至少3次“肃反运动”。

先后借口“谋大逆”,对许县的汉臣实施了彻底的清洗。当时的汉廷大臣,被从豫州颍川郡许县、整批驱赶至冀州魏郡邺县,送到集中营里“人道毁灭”。连后世学者读至此处,都不忍颤栗。

操为汉相而召汉百官诣邺(而杀之),目中尚有汉帝乎?--卢弼《3国志集解》

可见“恶人”董卓,对汉臣还颇为敬重;而“雄人”曹操,对汉臣则冷酷到极点。与固有印象完全相反。

但如果借此称董卓“良知未泯”、而认为曹操“丧尽天良”,也并不准确。客观来说,2人行径的差异,其实出于“时代限制”。

董卓篡汉时,灵帝刚刚驾崩。虽然东汉的统治已经千疮百孔,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刚刚镇压了黄巾主力的汉廷,余威尚在。

董卓虽有心谋逆,却不得不受制于现实。

董卓虽然不敢杀害公卿门阀,却对皇权嗤之以鼻,先后谋害了何太后与少帝,将东汉腐儒的遮羞布撕扯得粉碎,严重打击了汉廷尊严。使天下枭雄忽然发现:

“原来所谓的皇帝,也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

封建时代的皇权,本就是倚靠“神鬼迷信、天人感应”等糟粕进行思想控制。1旦这层面纱被扯下,“群雄蜂起、枭人乱世”的结局,也就不可避免了。

董卓就是充当了这个“打碎皇权迷信”的先行者。

曹操篡汉时,天子已经落魄不堪,被天下群雄鄙视。

因此,并非董卓心存良善,而是大环境缚其手脚。并非曹操天生滥杀,而是大环境已然失控,无所限制,遂顺势而进。

1言蔽之,董卓的困境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而继之而起的曹操,在篡汉的“舆论问题”上则平坦许多。

曹操面临的阻力比董卓小,却1生未敢废帝。实际是因其通晓经学,在个人思想方面,受到的“名教束缚”比董卓要深得多。

欲为1郡守,好作政教,以建名立誉,使世士明知之。--《让县自明书》

后以(操)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王沈《魏书》

因此,董卓虽“有心篡汉”,却处在“坏环境”下,导致不能顺利篡代。

曹操虽处在“好环境”(特指皇权威信崩塌)下,却因自身的“思想束缚”,而未踏出最后1步。

2人的篡逆行为有先有后,本质相似,手段相同。

除了“奸乱宫妃”之外,董卓的恶行,曹操1样不落、全盘效法。甚至百尺竿头更进1步,通过“魏王霸府”与“9锡之礼”,强行与天子齐平。

在此过程中,曹操掀起无数血雨腥风,甚至不惜诛杀功臣。

所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1生的注脚。

有人欲写董卓老贼来讲励志故事,其实,他不如写袁绍。因为,袁绍的故事,不但远比董卓励志百倍,而且充满正能量!

注意:袁绍的血统,以及袁术至死都在骂袁绍是野种的事实。

下1章,咱们聊聊袁绍那确实励志的故事!

云某再次强调,云某绝非袁绍粉,云某只是为被曹魏史官丑化的英雄人物鸣不平!

今日参加白事吃大锅菜,因此只有1更,请诸位大大见谅。

明日第1更,中午12点前1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