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八章 出征(1 / 2)

代晋 大苹果 1536 字 3个月前

2月十6,荆州,巴东郡。

桓豁大军于3日前在此集结准备进攻梁益2州。今日是出巴东进攻的日子。桓豁站在江边高台之上,1身戎装,披风猎猎,颇有豪雄之姿。

江面上,战船云集,竖起的风帆宛如1片森林。江岸上,步骑兵更是铺天盖地,兵刃如林,气势如虎。

正月初4,桓豁在荆州接见了自己的侄女婿王恺。王恺1身镐素,狼狈不堪的模样让他吓了1跳。见了面,王恺便放声大哭,几欲昏厥。

之后,桓豁也在王恺悲切的讲述之中得知了王坦之于夏口病故的消息。王恺传达了圣旨,将王坦之的信交给了桓豁。桓豁这才明白王坦之冒着严寒前来荆州的用意。

仅仅考虑了1天的时间,桓豁便答应了王恺。要他回去禀报朝廷,只要朝廷给予物资钱粮上的支持,他会在春暖之后发动进攻,收复梁益2州。

桓豁之所以这么痛快的答应,自然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王坦之的死固然令桓豁震惊,因为来荆州劝说自己而死,也令人感动。但这并非桓豁出兵的理由。

自两年前兄长桓温病故之后,对于龙亢桓氏而言,整个家族其实已经陷入了低谷之中。虽然朝廷并没有追究桓温之前的所为,虽然桓豁和桓冲两兄弟依旧执掌荆州江州等江左大镇,实力看似没有削弱。但是桓氏上下其实心知肚明,桓氏如今的处境在平静的外表下隐忧重重,危机4伏。

兄长桓温留下来的军事遗产固然丰厚,但政治遗产却是欠债。兄长当初的1系列行为不可能被人忘记,终有1天会遭到清算。只是眼下时机未到而已。

在朝廷里,王谢已经完全掌控局面,桓氏已经无法如以前那般左右政局。桓豁完全理解兄长将军权交给5弟桓冲的想法,因为桓冲是桓氏兄弟之中唯1能够和谢安王彪之等人关系融洽之人。他接受,起码在表面上会和王谢大族形成缓和的局面,这对桓氏是有利的。

而桓豁自己,当初积极参与桓温的大计,在朝廷和王谢大族看来,是有着斑斑劣迹的。

随着局势的变化,桓豁感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朝廷建立北府军的意图,显然便是要建立1支强大的兵马,将下游扬州京畿1带控制住。这显然也是未来防范桓氏兵马的力量。

谢安掌权,谢氏所欠缺的便是兵权。北府军建立之后,谢氏权力中最后1块空缺已经被弥补上了,自此谢氏将完全掌控局面。

桓豁希望能够带领桓氏和朝廷和解,再1次拥有左右政局的能力,那是桓氏将来不被清算和保持实力的关键。否则随着王谢实力的壮大,桓氏将来的命运并不乐观。对南方大族的清算已经在进行,原本附庸桓氏的士族纷纷切割,这种局面不可持续。

在这种时候,司马曜颁布圣旨,命王坦之前来劝说自己出兵夺回梁益2州,这绝对是个能够让桓氏重新和司马氏连接修复关系的好机会。

王坦之临死前的信上其实说的很清楚,谢安势大,北府军和东府军1旦壮大,大晋将无其他大族说话的余地。桓氏因大司马之前所为,必为第1个被清算的对象。为今之计,桓氏唯有和他太原王氏联合,共同加强司马氏的力量,方足以平衡已经逐渐1边倒的局势。

王坦之说,出兵收复梁益2州,主动掌控局面,不但是破局之法,也是桓氏在大司马去世之后的救赎行动。1旦成功,桓氏不但能在声望上翻身,更能在朝廷里重新挺直腰杆。最大的意义是,可以牵制谢氏1家独大的局面。

而且,梁州和益州当初是在桓氏手中失去的,桓豁负有重大责任。他是荆州刺史,并加监梁益2州军事。梁益2州的丢失他责无旁贷。只是当时桓温尚在,无人敢追责。现如今,出兵收复梁益2州,也是桓豁对自己的救赎。

基于朝廷局面,家族现状,以及自己声望的综合考量,桓豁迅速做出了决定。相当于有些瞌睡送枕头的意思。

当然,桓豁也综合研判了实力的对比。秦军在西北是有重兵的,有十几万兵马。兵力是比桓豁可调动的要多的。但是,秦国去年连续用兵,灭代攻凉,各处抽调兵马,死伤也不少。

去冬攻凉国时,从西北就近调集了数万兵马北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资。这1点桓豁是知道的。这绝对是1种削弱。

况且,近年来巴蜀之地针对秦国占领的叛乱蜂起。蜀人张育、张重率领蜀地百姓连番起兵,风起云涌,搅的蜀地大乱。秦人虽然镇压了他们,但是付出代价甚为惨烈。桓豁得知的情报是,梁益2州民心躁动,本地百姓和当地的巴獠武装1直滋扰秦军,令秦人昼夜难安,苦不堪言。

综合研判之下,桓豁认为,只要雷霆出击,攻敌之不备。梁益2州内百姓和巴獠武装里应外合,便可迅速收复梁益2州,达到目的。

当然,自己的这个决定也不是没人反对。5弟桓冲正月下旬写信来劝告桓豁不要轻举妄动。桓冲说,眼下下游北府军尚未练成,兵力不足以御敌。此刻主动进攻,则背负撕毁和议之名,引发全面作战。到那时,恐于大局不利。

桓豁回信告诉桓冲,夺回梁益2州意义重大,恰可震慑秦人,令其不敢进攻。对桓氏而言,这也是重新立威赢得人心和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