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零章 陶氏(1 / 2)

代晋 大苹果 1573 字 3个月前

如李徽和荀康所料,腊月2十6,海陵郡太守陶定亲自押解了百余名当地地痞恶霸前来淮阴。并且禀报了海陵郡执行‘严冬’行动的详情。李徽在大堂上接待了他。

陶定3十多岁,相貌堂堂,风度翩翩。李徽早从荀康口中得知陶定的背景。他倒不是依附于什么大族的人物,因为他庐江陶氏本就是大族。

陶定的祖父便是大名鼎鼎的大晋功勋之臣陶侃。李徽曾从谢安口中知道1些陶侃的事迹。因为谢安曾拿陶侃和李徽做过对比,并且谈及陶侃,谢安言语之中满怀敬意。

庐江陶氏也不是什么大族,而是寒门小族。陶侃当年投身行5,8王之乱时得荆州刺史刘弘赏识,领军平叛。永嘉南渡之后后投奔琅琊王司马睿,授荆州刺史。当年苏峻祖约之乱时,大晋面临国灭之危时。陶侃于荆州起兵,联合江州刺史温峤组成西方,会同庾亮等人平叛成功,成为了大晋社稷功勋之臣。

因平叛有功,陶侃1度被授予侍中太尉,征西大将军之职,兼都督荆州等7州诸军事,加封为长沙郡公。

能达到这个高度的,在大晋便只有后来的桓温了。这之后陶侃平江州之乱,收复襄阳,经营巴东,可谓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让人意外的是,陶侃在咸和9年突然宣布辞官归隐,将手中权力全部归还朝廷,令世人震惊侧目。要知道,那时候的陶侃除了庾氏之外,已无人可同他抗衡。庾氏以外戚身份在内掌权,而在外,便是陶侃1家独大。

这种情形下,陶侃突然辞官归隐,舍弃1切权力,1时令世人崇敬之极。陶侃去世之后,朝廷追赠大司马。

谢安当初谈及陶侃之时,言语中充满了钦佩和敬意。不过,在李徽询问为何陶侃会突然辞官归隐,而非继续为大晋效力之时。谢安只淡淡1笑说道:“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居高位而能急流勇退者,是为智者。陶公拂袖而去,不留恋功与名,此乃我大晋名士之风仪也。淡泊名利,归于田园,事了拂衣,何等潇洒。”

李徽当时深以为然,但之后,李徽却觉得谢安也许没有说真话。事情或许也并非是他说的那样。陶侃固然有能放下1切的魄力,但并非是功成而身退。当时的大晋可还并非稳固。大乱之后,陶侃不应该就此退隐。这里边必有缘由。

李徽认为,陶侃定然也陷入了被猜忌之中。寒门小族出身的陶侃本就和世家大族格格不入,完全凭借努力才有了那样的地位,那必是会遭到世家大族的排挤的。

而陶侃也不是桓温那样的人,并无野心,所以感受到排挤和不好的言论之后,陶侃冷了心,索性辞官归隐,不受那个气了,任由世家大族折腾去便是。

当然,这是李徽自己的猜测,未必便是事实。但是,陶侃这举动明显不合常规,李徽自认为必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得知海陵郡太守陶定是陶侃的孙辈,其父便是陶侃第5子陶旗。而且李徽又想起了尚未出生的陶渊明便是陶氏家族后人时,李徽其实还挺想和陶定认识认识的。自己毕竟是靠着陶渊明的两首诗才能在中正评议之中过关的,倒像是欠了陶家1份人情。

所以,‘严冬’行动如果自己率军去海陵郡行事,万1牵扯出这位陶定的话,李徽还真不太愿意去革他的职,抄他的家。这也是李徽决定让海陵郡自行发动严冬行动的原因之1。

不过,陶定给李徽的第1印象除了外表风度还不错之外,于感觉上却并不令李徽感到舒服。此人或许自认为是出身名门之故,在李徽面前看似恭敬,然眼神之中的倨傲却令人不快。

这种眼神李徽看得多了。曾几何时,在大族贵胄眼中李徽都看到过。那是大族对寒门小族的自然流露出来的优越和不屑。

别人如此,倒也罢了。陶定如此,李徽却不太高兴。因为陶侃本就是寒门小族出身,陶定当知家族底细,他岂能也流露出这种倨傲的神态来。

李徽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但陶定不能。

陶定向李徽禀报了海陵郡严打行动的过程。

“遵照刺史大人的命令,下官于月中发动了严冬行动。下官组织海陵郡所属建陵县、临江县、宁海县、盐渎县、如皋县、蒲涛县6县人力。集结郡兵和县兵以及衙署小吏近7百余,对所辖郡县区域展开全面搜捕。前后用了5天时间,横扫6县街市,抓捕地痞恶霸盗贼百余人。成果斐然。今日所押解来的这1百4十7名犯人,便都是所辖各县民怨沸腾,平素欺压百姓,欺行霸市之徒。下官遵照命令,亲自押解送来淮阴。下官已经亲自审问过堂,相关口供证据,已经写在卷宗之中,李刺史查阅便知。若李刺史不放心的话,可再审他们。”

李徽呵呵笑道:“那倒是不必了。陶大人审问过了,我还审什么?交由有司定罪便是。陶大人辛苦了。”

这些人当然无需再审问,李徽用膝盖想也知道,这1百多人只是小喽啰。重要人物,或者和官员有所牵扯的人物,定然是不在其中的。要么被灭了口,要么便根本没抓。

陶定微笑道:“不敢,此乃下官职责所在。刺史大人来徐州,雷厉风行,整饬治安。1下子便杀了那么多人,抓了数百人,可谓是震动徐州各地。听说还牵扯了不少同僚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