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赁宅(1 / 2)

她小声问杨明堂:“这宅子卖价几何?”

杨明堂笑了笑,比了个一又比了个三。

乖乖,这里都要一万三千两,那东市那边崇仁盛业达官贵人聚集地,随便一套不得好几万呐。

她想起她之前看到的一些趣事,据说宋朝的欧阳修干到宰相了都买不起房,还写诗自嘲。

他在诗句中说:“ 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 。”

欧阳修大概是被京城房价刺激狠了,据说晚年退休后在阜阳买了一百多套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包租公”。

与欧阳修相比,苏轼、苏辙兄弟的日子更惨。苏辙的仕途比哥哥苏东坡强多了。

苏辙担任了副部级官职,曾经花了9400贯在开封城买了一套房子,后来,由于女儿嫁人需要高额嫁妆,苏辙不得不又卖掉了房子。

苏辙退休以后,在许昌买了几套豪宅。但没能在开封有房是苏辙的遗憾,他也在诗句中调侃自己:“ 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 。”

黄庭坚、张耒,苏门四学士,都是“出租屋里的大诗人”。

黄庭坚还曾写诗嘲笑张耒出租房里的穷酸,说:“张侯窘炊玉,僦屋得空垆。但见索酒郎,不见酒家胡。”

这里的僦屋就是出租房的意思。

意思就是他家都穷的没米下锅了,出租屋酒坛里的酒都空了,客人们都等急了,主人却不知去向。(这些都是查资料时候看到的,觉得很有意思发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来源于百度。)

由此可见古代京城的房价,那是真的贵,但这几位都不是“豪门”,买不起房也正常。

对那些豪门来说,买房也跟买菜一样简单的。

宋朝虽然房价贵,但宋朝是有公租房的,公租房掌握在官府手里,能租到公租房的,大部分都是各部门的一些官员或者关系户,跟现代情况差不多,就不具体介绍了。

大胤虽然不是宋朝,但这一朝也发展了几十年了,当今皇帝都是第四代了,经过前三代皇帝开疆拓土后,大胤都城经济繁荣昌盛,房价自然就高。

而且大胤有钱人都集中在京城了,也怪不得什么都贵。

大胤有没有出租房,陆辛夷就不清楚了,也没问杨明堂,反正他们这样的身份是租不到的。

上午看完房子后陆辛夷等人就回去了,幺爷也在樊楼等着,看到他们回来,有些急切。

阿四冲他点了点头,幺爷这才露出一个笑脸来。

延寿坊的宅子陆辛夷直接租下来了去衙门办手续,租金半年一付,一次性给出去三百两,都可以在京郊买十亩地了。

给银子的时候陆辛夷暗自发誓,有生之年,一定得在大胤买一套房,不能像欧阳修那样“庇身无弊庐”,还要趁着年轻时候买,她可不想像苏辙那样“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 ”。

桂姨芸娘等人得知她们下午就可以搬家后,又惊喜又激动。

陆辛夷留幺爷一起吃午饭。

吃过午饭,樊楼众人收拾自己的家当去了,她们要尽快把房间空出来交给木匠改造。

陆辛夷则跟幺爷在一旁说对他们的打算。

她道:“衙门那边手续下来后,咱们就找人翻新一下,之前说要教你们手艺,就是想教你们做豆腐。”

“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幺爷,你们要是愿意的话,我自然是倾囊相授的。”

幺爷激动坏了:“愿意,自然是愿意的,再苦能有我们在垃圾堆里跟狗抢吃食住在大街上苦吗?”

说着说着自己都难受起来了。

“好,作坊建成也还需要一段时间,正好你们可以去乡下收黄豆,现在新鲜黄豆还没上市,就只能收去年的,还可以顺便跟一些村民预定新黄豆,我相信后面我们需要黄豆的量肯定很大,这样应该比在杂粮铺子里买要划算一些。”

幺爷点头:“好好好,多谢东家,多谢东家。”

陆辛夷:“这边我会派一个人过去管理,豆腐做出来后,每天需优先供应樊楼,至于孩子们拿出去卖的利润我不要,只要给成本就行……”

宅子她租赁的,手艺她传授的,成本也都是她的,幺爷他们就出人工,这份人工,她也是给工钱的。

但孩子们拿出去卖的豆制品,她就不收这份利润了。

幺爷对陆辛夷描绘出来的画面很是满意,他甚至有些迫不及待了:“东家,我这就回去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陆辛夷点点头:“要是有品性好的半大孩子,你也可以把他们收下。”

幺爷点头:“好的东家。”

说着就带阿四从后门离开了。

等陆辛夷补觉起来后,桂姨他们东西都收拾好了。

她看了一圈道:“有些旧的被褥就留在这边,被单背面拆洗干净,褥子也晒晒,这些都留给幺爷他们。

回头你们的重新买新的,那些能用的桌椅板凳还有床,回头看看新宅子里缺不缺,不缺的话也都给幺爷他们。”

不然那么好的宅子用一些旧的,总觉得降低了那屋子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