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狼泥示弱的道:“不会的,肯定不会的,只有侄儿你放了本王,本王会躲得远远的,不会妨碍到鲜卑部落联盟的统一的。”
胡阿狼泥还在用当初登位之时打造的黄金宝刀苦苦支撑着,继续麻痹着沙末汉,寻找着机会。
沙末汉手中的刀势丝毫没有迟滞之感,而是越挥越快,叮叮铛铛的碰撞之声更加密集,有些狠厉的道:“相比叔父,我还是更相信死人说的话,毕竟只有死人才不会给活人添乱啊,更何况还有父王的大仇不可不报!”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代北乌桓反叛东汉,但轲比能还不敢妄动,明目张胆的统一鲜卑各部落,
建安的年号用了25年,这25年,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25年,汉献帝名为皇帝实为傀儡,朝政大权皆由曹操一手掌控。
所以,代北乌桓名义上反叛的是东汉,而事实上他们反叛的是曹操。
为平定叛乱,曹操任命曹彰担任北中郎将,任命田豫为相,辅佐曹彰,率军攻打代北乌桓。
出征之前,曹操告诫曹彰说:“在家里我们是父子,接受了命令就是君臣,一举一动都要按王法行事,你要引为儆戒!”之所以曹操会有这样的交代,主要还是担心曹彰有勇无谋。
平定代北乌桓一战,曹彰采用田豫的计策,先是顶住了乌桓数千骑兵的围攻,之后奋起反击。一路之上,曹彰身先士卒,锐不可当,尽管身中数箭,仍然冲锋在前,此战,斩首俘虏乌桓军数千人,大获全胜。
那么,在曹彰与代北乌桓激战的时候,轲比能在干什么呢?
他难道不应该即刻发兵,帮助代北乌桓击败远道而来的曹彰吗?
难道他就眼看着代北乌桓被曹彰所击败,无动于衷吗?
此时的轲比能率领数万大军,伫立于战场之外,静观战场局势变化,分析双方战力强弱,压根就没有参战的意思。
等到代北乌桓战败,轲比能第一时间参见曹彰,请求臣服。
就这样,一场热热闹闹的反叛与平叛的战争结束了。
曹操收获了北部地区暂时的和平,而轲比能斩杀了扶罗韩,将其所部收归己有,并与曹操建立起了臣属的关系,双方都成了既得利益的获得者,代北乌桓似乎成了这场战争中唯一的牺牲品。
尽管低三下四的请求臣服于曹彰、田豫,但轲比能的才能还是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尤其是在解决扶罗韩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果断与坚定,在收服泄归泥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宽容与信任,在面对强大的曹军所表现出的明智和无畏。
最重要的是,轲比能不贪不占、执法公平,于是,被中部鲜卑推举为鲜卑大人。
这个鲜卑大人的称谓,与之前由檀石槐任命的鲜卑三部大人存在根本的差别。
因为在轲比能兴起之时,檀石槐已经故去,所以轲比能这个鲜卑大人的称谓更像是自封,或是由依附于轲比能的鲜卑部落推选产生,并不能代表所有鲜卑人。
也可以这样说:轲比能所统领的仅仅是原中部鲜卑的势力,而以步度根为首的西部鲜卑和由檀石槐所任命的东部鲜卑诸部大人,绝不会以轲比能为尊。
此时以轲比能为首的中部鲜卑,拥兵十余万,据有自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并在汉献帝罢除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之后,占领了云中、五原等地,将原来匈奴故地,尽收囊中,而且还建立了鲜卑庭。
原本强大的西部鲜卑,经过檀石槐后裔子孙的一轮又一轮内斗,逐渐衰落,等到了轲比能时期,以步度根为首的西部鲜卑,据有云中、雁门、北地及太原一带,兵力缩减为数万。
而以鲜卑大人索利、弥加、厥机为首的东部鲜卑,盘踞在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拥兵十余万。
看起来,西部鲜卑最为弱小,而中部鲜卑与东部鲜卑实力相当。
可事实上,东部鲜卑的实力要远比中部鲜卑更为强大。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东部鲜卑在曹操北征乌桓之时,就见证了曹军的强大,所以,公元220年,曹丕刚刚建立曹魏,东部鲜卑就迫不及待的前往归附,受封为曹魏的“归义王”。
也就是说,东部鲜卑是有靠山的,这个靠山,正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曹魏。
鲜卑内部,三部对立,中原内部,三国鼎立,一南一北,两处乱局。
对鲜卑而言,蜀汉、东吴均是遥远的存在,可曹魏与鲜卑边境相接、国土相连,无论三部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法回避曹魏对其时局的影响。
既然东部鲜卑可以投靠曹魏,被封为“归义王”,那轲比能领导下的中部鲜卑自然也可以归附曹魏,以争取曹魏的支持。
延康元年(220年),也就是曹丕篡汉的同一年,轲比能派人向朝廷献马,被曹丕封为“附义王”。
为进一步赢得朝廷的好感,轲比能还先后两次将2000多户流落到鲜卑的中原百姓送回代郡和上谷两郡。
同时,轲比能积极要求与曹魏进行互市贸易,黄初三年(222年),轲比能率部落三千多骑兵,驱赶牛马七万多头与曹魏通商。
轲比能还在曹魏面前忍耐,但野心也已经按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