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捧杀程喜,突围的想法(1 / 2)

杜恕见此只好举起酒杯又开口道:“好,既然程将军如此英勇,本官便坐镇后方罢,但若是程将军力有不逮,本官也会亲自带兵支援的。”

各怀心思的杜恕、程喜一直饮酒到天明,寒气渐渐消散之时方才停下,程喜送杜恕出府,而后便去征北军设在城外的大营领了一万兵马便向辽东方向疾驰而去,唯恐别人抢了他的功劳,至于兵马调动,在昨夜便已完成,

程喜虽不是什么名将,但也知道兵贵神速,就提前让手下聚集了兵马,以待调动,

程喜带着几名亲兵就策马出城奔至城外营寨,在城门口也没有下马接受盘查,那些底层兵士也没有这个胆子盘查程喜这位征北将军,

杜恕在城楼上望着程喜和几名亲兵策马远去的背影,对左右感慨道:“程将军真是威风,本官真是自愧不如啊!”

左右也捋着胡须点头附和道:“程将军虽是嚣张跋扈了一些,但也无愧于我大魏征北将军的名头啊!”

也有一些人道:“假以时日,程喜将军必能成为我大魏的中流砥柱,如卫青、霍去病一般的战神啊!”

“我大魏有这样的人在是我大魏之幸啊!”…………

程喜丝毫没有察觉对他委以虚蛇的“老实人”也会对他使出捧杀的这一招,赵括、马幼常就是这样被人捧杀的,

赵国名将赵奢,多次为赵国立下战功,但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他的父亲。

赵括从小就看了很多兵书,谈起用兵之道也是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都不如他。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在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进攻秦军,起初,赵军连战连败。

在这种情况下,廉颇改变了他的战略政策。

命令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并积蓄力量守住阵地,秦军数次进攻,廉颇都置之不理,坚守不出战。

于是秦国派人到赵国去,买通了赵国赵王的左右权臣,让他们在赵王耳旁吹风,说廉颇已经快要投降了,而秦国最怕的就是赵括。

赵王对廉颇在军事事务上缺乏进展感到不满。当他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话时,他赶走了廉颇,派赵括去指挥军队。

因此,蔺相如对赵孝成王说:“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并没有听,还是任赵括为主将。

马谡兄弟五人,都颇具才华,并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最初担任荆州从事,随刘备进入蜀地。

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隽太守等职。

马谡有过人的才能和器量,在军事方面表现出了突出才能,深受诸葛亮的器重;甚至不顾刘备的“不堪重用”的建议,让马谡担任自己的参军,常常与他从早到晚谈论事情。

建兴三年(225年),南中首领孟获反叛,诸葛亮率军讨伐。

马谡送行数十里。

诸葛亮向马谡问策,马谡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孟获因南中地形险要、路途遥远而反复反叛。

如果将反叛的人全部杀光既不是德政,也在短期内办不到。

所以应该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

收复当地的人心,让他们真心归服,这样才能一劳永逸。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很快平定了南中。

终诸葛亮一生,南中再没有反叛发生。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

他先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作为疑兵,据守箕谷,吸引曹魏的兵力;自己亲率大军进攻祁山。

开始,蜀汉军进军顺利,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南安(在今甘肃陇西渭水流域)、安定(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等郡都望风归顺。

等到兵出祁山,诸葛亮不用魏延、吴懿等旧将为先锋,而任命马谡为先锋,驻守街亭迎战魏将张合。

马谡不按诸葛亮的指挥,不在山下据守城邑,而放弃水源,将军队驻扎在山上。

当时,裨将军王平一再规劝马谡,马谡都不听。

等到被张合截断水源,军队溃败之时,王平又率领一千人擂鼓守住营寨,让张合以为有伏兵,不敢前进。

虽然最终街亭失守,但剩下的军兵还得以安全撤退。

襄平城外,天刚蒙蒙亮,隆隆的战鼓声响起,吴军又开始对襄平城的四门发起更猛烈的冲击,

只有六千兵力,而且还不是魏军精锐的襄平城已经开始摇摇欲坠,

吴、魏两军都有人不断倒下,“砰—砰—砰”撞击城门的声音愈发的大,单发投石机投出的落石也更加密集,“崩—崩—崩”的声音不绝于耳,

坚固的襄平城墙虽然还能承受得住这样的冲击,只是在城墙上留下了不大的印记,但城墙上的兵士却是不能,毕竟他们也不是钢筋铁骨,只是一具具由血肉组成的躯体,

不断有人被砸伤、砸死,还有将士被自己熬的金汁烫得大叫,经过一天多的战事,襄平城内外已经变得如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