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赋税,由仁义皇叔向刘扒皮的蜕变(1 / 2)

下午,空气中的风很小,众人行走在雨林中赶路皆是有些闷热,但顾将军还是没有让大或歇一歇的意思,队伍中的张樱也没有要歇息的意思、只是不时用手擦着额头上的汗珠,哎,多半是要到晚间才能歇息了………………………

若论起这租税制度,中原的租税制度才是山夷族部落的前辈,中原三家中则是曹魏更胜一筹,他们东吴、蜀汉都是比不上。

东汉末年,各封建割据势力连年征战,出现了“用无常主,民无常居”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朝廷难以掌握确实的户籍,若仍按汉代赋税制度征收算赋和口赋,评定田地产量,收田租,显然已很难办到,

但好在这些对东吴来说问题不大,毕竟东吴的局势一直还算比较稳定,东吴的根据地江东便是一直都在孙氏手中,生活在此地的百姓还是能安稳的过日子的,

不像中原、益州等地,一直在不停的易主,便可将汉代的税赋制度勉强照搬照抄过来使用,只略微做些改动便可在江东之地正常运转起来,

毕竟江东之地还是挺肥沃的、多产些稻米便能交上这三十税一,在之前此间的百姓也是这么过的,但是在几经易主、战乱连连的中原、益州等地再这样搞却是不行了,让他们交也交不出这么多粮食赋税来了。

那时的曹操已收编黄巾军余部三十万人,占据中原腹地,“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养着这么多的人,粮食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许都周围有大片荒芜的农田,而且黄巾军一般拖家带口,还带有许多耕牛。于是,曹操于建安元年年颁布了《置屯田令》,开始大规模屯田。

曹操的《置屯田令》规定:“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相当于六四分账;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官府与百姓五五分账。”虽然百姓地租负担较重,但较为安定的生产和生活,仍能被当时百姓接受,毕竟这天下没有白白得来的好处,这一制度解决了军粮问题。

为保证长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曹操便开始着手进行赋税制度改革。

在建安九年,曹操发布了着名的《收田租令》,规定“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两匹,绵两斤而已”。这一改革实现两大突破,即把汉代的定率田税改为定额田税,把人头税改为按户征税。汉代田税曾经三十税一,一亩必须缴粮五升以上。

而曹操的改革不论产量高低,一亩只缴四升,田税不与产量挂钩,增产不增税,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流民纷纷归田,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汉代“人头税”算赋、口赋是按人头缴纳的,百姓要卖掉产品换钱缴税,时常受到商人盘剥。但曹操采取了户调制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与口赋、算赋制,家庭的人口越多,交的税费就越多,若税费太重或不合理,就会限制人口增长。

而户调制只规定一个家庭所交的税费,不管人口多少,而家庭如果人口多,则劳动力就多,收入就会增加,自然刺激家庭想方设法增加人口。

曹操还规定除百姓纳税外,一般豪强地主也要缴纳田税、户调。同时,注重加强管理,规定正税之外,其他不得再进行征收。

曹操具有鲜明的赋税负担均平思想。他在《收田租令》开篇即强调:“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指出不可放纵豪强兼并,转嫁赋税负担,使百姓贫弱。

他将税负是否均平的问题提到治国强兵的高度,认为如果人民负担过重,贫富相差悬殊。他明确规定,赋税的承担者不仅是普通百姓,一般的豪强地主也要按照土地顷亩和户口分别缴纳田租户调,不可以使他们有所隐藏。

曹操赋税改革使魏国民心归服,军队衣食充足,成为三国鼎立中实力最强的朝廷,而现在曹爽当政也没有更改曹操定下来的赋税平均制度,只是继续让它平稳运行,并加强监督,以防世家大族在内的豪强地主藏匿更多的人口、土地。

而蜀汉这边则还是大体上延续着仁义皇叔刘玄德的“三丁抽一、四六征税”政策,

所谓“三丁抽一”就是指家里有三个男的就得出一个去参军,而“四六征税”则是指农民的收成百分之四十要上交国家;

众所周知刘备起家创业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仁义”,而早期的刘备确实名声在外,大汉皇叔领左将军兼豫州牧刘备仁义之君。

在经历创业屡战屡败后三顾茅庐请出了人生导师诸葛亮,联合孙权组成孙刘联盟于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从而占据荆州、西川之地,

这时的刘备已经不再是创业之初那个仁义落败的刘皇叔了,他带甲百万、又得卧龙凤雏辅佐、手下战将千员更兼五虎上将之勇。

在取得西川、汉中以后当时法正拟定的宽仁爱民的抚民政策被刘备驳回,而诸葛亮也曾经说主公一生以仁义为本,应当一如俱往。

刘备却说欲取天下,就不能妇人之仁,自己之前做的都是一些小的仁义,不足以立世;这时候的刘备已经具备了帝王该有的决绝。

桃园结义三兄弟皆因孙权而死,二弟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之腹的荆州失了,三弟张飞又被手下副将杀了投奔孙权,刘备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