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军屯、民屯(1 / 2)

田间的泥土还有些湿润,马均在前面牵着这头壮实的水牛,而曹爽则是在后面时不时的轻轻挥动鞭子,赶着水牛向前,

田间泥土不断向空中轻轻抛起又落下,还不时溅到两人的粗布衣裳上,两人也没有在意,田边的柳树翠绿的枝条在微风中飘荡,

曹爽打算等下耕完这亩田之后,便放上水,种上稻谷,待秋季来收获,

田间不时的传来“咩、咩”的牛叫声、鞭子挥下的“啪、啪”声,在洛阳郊外空旷的田野间传得很远很远,这片田野充满着朝气…………

“丞相真是爱民如子啊,还亲自下田耕作。”在田地旁牵着马儿遛马,带领着一群护卫的鲍一开口道,

“是啊。”一旁也牵着马的护卫纷纷附和道,说是遛马但更多的还是在警戒,提防四周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此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

“之、之前的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而现在这种曲辕梨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马均一边在前面牵着牛一边道,

在烈日下虽有微风不时吹过,但还是不抵用,两人额头上不时的渗出汗珠,但也没功夫去管这些。

“此梨优点在于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

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

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仆可以说这是最先进的耕犁,蜀汉、东吴没有比得上的!”马均颇为自豪的道,继续牵着牛往前,然后到地头又转了个弯,

“是啊,我大魏百姓有福了!”曹爽笑着道,手上的活也是没有停,

“此、此梨以人的身高尺寸作为量度标准的,其选择符合人机关系,以人为本,犁铧的尺度由耕地的深度、宽度来确定,满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犁梢的长度符合人机尺寸,可大大减少百姓耕地时的疲劳啊!”马均又赞叹道,熟悉墨工一道的马均对此梨赞不绝口,

“这也是吾当初画这副画这曲辕梨草图让德衡将其制成的原因之一啊!”曹爽有些故作高深的道,

“仆、仆拜服!”马均由此也更加敬服曹爽,

待耕完这亩田,天色还尚早,曹爽便把水牛栓在地头的一株柳树粗大的枝桠上,这柳树枝桠颇生长得有些奇形怪状,也是有些年头了,

可能当年从邺城迁来洛阳的曹操也见过此树也说不定,毕竟此处离去洛阳的官道也还挺近的。

众人又等了半个时辰,在柳树下取出陶罐喝了点水,马均让人去运来的秧苗便已到了地头,运秧苗的牛车也停了下来,

牛不时的发出“咩、咩”的声音和柳树旁的水牛发出的声音应和着,仿佛是在做同类间的相互交谈。

“辛苦了。”曹爽说着便起身便了便将裤腿高高卷起,一众将士也照做了,毕竟将士们对耕作之事还是很熟悉的,底层将士一般都是去屯过田的,在没有战事的时候,这也是大魏从武帝时便定下来的老规矩了。

在东汉末年,中原大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灾难。战乱、屠杀、瘟疫、天灾等并存,使得人口大规模下降。在东汉鼎盛时期,全国有人口6000万,然而在东汉末期,只有1500多万。

中原地区,处于四战之地,受到战争的破坏更加严重。曹操在诗中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北方经济破坏中,又是曹操的基地——兖州、豫州一带破坏最为严重。当时的北方,可以总结为“战乱、农废、土荒、人饥”。

由此才有了建安元年曹操在许昌开始屯田,这是一次小小试验,结果十分成功,“一岁得谷百万斛”。此后,曹操开始招募流民,在各州郡推广屯田。曹操推行屯田后,“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五年中,仓廪丰实”。

曹操统一北方后,屯田制也推广到了关中和淮南。其中淮河流域的屯田规模最大,“准北屯二万人,准南屯三万人”,“准南准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田兵,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单单在淮河一带屯田的有十余万官兵。

曹魏的屯田有两种,一种是军屯,一种是民屯。军屯主要分布在关中等边疆地区,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农战政策。

军屯主要由军将吏自行耕作,除此之外,大司农也派司农度支校尉、度支都尉至兵屯所在地进行管理。军屯以营为单位,每一个营有佃兵六十人,称“田卒”。

民屯主要分布在各个州郡,主要是招揽流民来耕种。当时情况下,招揽流民,争夺劳动力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曹操在平定关中后,招回流亡人口,分给无主荒地,并贷以犁、牛。于是流入的荆州的十万户流民“闻本土安守,皆企望思归”,使得“流人归还,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