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改革之艰难与东山再起的胡亥(1 / 3)

大汉历十五年九月二日,长安城,燕宫。

徐凡手里拿着商农的书信,看完之后叹口气,商农在书信当中提到的那些问题,说容易解决也非常容易解决,后世就做到了村村通公路,说难解决也非常难解决,后世能做到的基础都已经是21世纪。核心的问题就一个字钱,但偏偏现在的大汉做不到这点。

徐凡命人把。丞相萧何,假相叶腾,曹参三人找来,把商农的书信交给他们观看。

看完之后萧何道:“以朝廷现在的财政收入,大夫的问题还好解决,再到南方北方各建一座医馆,增加两倍的大夫培养数量,同时朝廷制定政策,让官营的医馆定期下乡,为乡里的百姓检查身体,宣传卫生知识,至于治疗病症,那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这个时代的医疗还处于极其原始的时期,即便是长安城这样的都城也有很多病症,根本治疗不好,就更不要说医疗设施简陋的乡村。

徐帆倒是想到了后世赤脚大夫的政策,于是说道:“朝廷可以出资,在贫穷的乡村招募学子,培养一些懂得一些卫生知识,能治疗一些小病的大夫,朝廷不会收他们的学费,还会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费,相对应的,他们接受了朝廷的支柱之后,要在朝廷指定的乡村,待上十年。”

他想的这条政策就是后世的委培生加赤脚大夫的结合版,也不让你一辈子留在乡村,留个10年总不过分吧。

叶腾担忧道:“天下的乡里何止千万,即便是朝廷,也没有能力承担起培养这么多大夫。”

徐凡道:“这些乡村大夫,是医学院培养的简化板,治病不是他们的主要职能,他们主要是推广卫生知识,及时教导百姓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能减少乡村一大半的病症,治病主要是交给县城的大夫,花不了几個钱。”

要是培养一个文盲,成为一个懂一定医疗知识的大夫,自然很艰难,但现在大汉有几十万中学生,从这些人当中选出一部分来培养卫生知识就很简单了。

听完徐凡的话,萧何道:“臣会制定相关的医疗制度,保证乡村大夫制度会快速推广。”

而后他看向商农说的第一条却摇头道:“大汉乡村的情况千头万绪,非常复杂,现在通政司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在修木轨和维护先要秦时期的驰道,想要开辟乃至修缮乡里的道路,超出我大汉承受的能力范围了。”

徐凡问道:“向商农提议的由乡里组织人力修建水渠,驰道难道不可行?”

三人对视一眼,最后曹参道:“实际上关中已经在行此政策,关中的产业兴旺,又是沟通四方的要道,西域,大漠,中原,蜀中的货物都要经过关中,所以我关中不但轨道多,驰道也多,很多乡村为了让自己的农副产品的运输出去,会主动维护修缮驰道。”

“但关中之外的地区臣不看好施展此政策,朝廷极大的精简了乡里的汉吏数量,这虽然降低了朝廷钱财的开销,但也降低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臣担心此政策一出的话,地方上的汉吏会肆无忌惮的派发徭役。地方上需要修筑的何止乡里的道路。水渠,码头,城池,市坊,扩建城池,新建工业区都需要人力来建设,只是因为地方上郡县财力有限,很多工程不得不停滞或者是依靠朝廷的财政支持。”

叶腾道:“要是放开了地方汉吏的限制,乡里修驰道水渠需要民夫,难道县里修城池驰道就不需要民夫,郡里修码头,河道,运河不需要民夫?

这其中能用的理由和商丞相说的是一样的,朝廷放开了乡里徭役政策,那是不是也要放开郡县的徭役政策。徭役是我大汉的根本国策之一,臣等实在不敢动摇此等国策。”

萧何道:“现在我大汉每年有几百万百姓进入城市打短工,这也已经成为了普通农户最重要的收入之一,要是朝廷实行徭役政策,百姓就必须限制在乡里当中,这对天下的百姓而言,损失会更大。”

“臣以为地方上出现商农看到的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我大汉的产业发展的不够兴盛,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人口,要是农户转移到城里,成为工匠,就没有那么辛苦,同时产业兴盛,朝廷的税金自然高,有了钱,我大汉朝廷自然可以做到乡乡通驰道,村村通道路。所以臣以为朝廷现在主要精力应该是发展产业,吸纳到足够多的农村人口,这样才能解决乡村贫困的问题。”

萧何三人显然对大汉徭役的改革心存忧虑,大汉每年工程建量只在暴秦之上,每年被大汉朝廷征召的民夫少的时候有几十万,多的时候高达百万,但天下人却从来没说过大汉朝廷滥用民力

因为大汉有免徭役政策阻挡,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上的汉吏,都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来雇佣民夫,天下的百姓在这些工程当中都能获得好处,自然就没有怨气。而朝廷因为财政的限制,也不能像暴秦时期那样肆无忌惮的征发徭役,只能量财为出,每年重点建设几个项目。

但要是解开了这层限制,地方上的汉吏为了政绩会征发多少徭役他们不敢想象,甚至陛下为了政绩,会弄出多少工程他们也不敢想象,免徭役不但限制了地方汉吏,也限制大汉天子的雄心壮志。

在经历了一场秦末崩盘的萧何等看来,发展慢一点,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