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徐凡面临的困境,退役士兵的安置(1 / 3)

第383章,徐凡面临的困境,退役士兵的安置

这些士子在徐凡的指导下,恢复了信心,再次为自己的前途努力。

徐凡看着这些离开的年轻人,莫名有种熟悉感。

即便是现在的大汉,底层想要翻身都是难事了,而且会变得越来越难,在这些人身后的竞争者会越来越多,他们的素质会越来越高。这次的大分封可能是他们这辈子唯一阶级升迁的机会。

张良笑道:“有公子您的指点,想来这些士子以后会前程似锦。”

徐凡淡然道:“希望如此吧。”

而跟在徐凡一旁的叔孙通想了想道:“公子,某是不信商君那套的,但他有点还是说的不错,一个国家读书人还是要控制数量的不然与国不利,今天这些士子的困境是因为读书太多造成的。”

徐凡似笑非笑的看着叔孙通。

叔孙通脸色一红,他懂天子之意,他们儒家以有教无类,打破了知识在贵族之间流通的传统,天下读书人儒生也是最多的,现在叔孙通却想要限制读书人的数量。

但他还是解释道:“某是认可有教无类的,但我等也要面对大汉的现实,任何事情都是过之而犹不及。5年前,我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能写一篇500文章,懂得简单算术的士子就可以成为汉吏。”

“而今年的科举,报考的士子已经超过了3万人,现在科举考试的难度提升的非常快,士子不懂各家经典,不熟悉朝廷的政策和法律条文,不会高等算术都难以成为汉吏。

各家经典,政策和法律条文也就算了,一个百石小吏真需要懂高等算术?”

“即便难度提升的如此高,每年来长安城考,科举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想到我大汉普及教育,等这批人成年之后,考科举的人会越来越多。”

因为考科举的人越来越多,而名额有限,现在大汉的科举考试已经不是一场结束,而是三场考试,难度更是不断提升,不断淘汰,留下最后1000人。

大汉其他人对读书人增加还没有什么压力,甚至乐意见到,认为这是文脉兴盛是盛世表现之一。

但一直主持科举的叔孙通却感到压力山大,每年涌入长安城的士子越来越多,尤其是大汉在天下普及教育,等这批人成长起来,每年考科举的人会有多少?

10万?50万?还是百万?

想到这么多的士子涌入长安城,最后九成九成为失败者,要是有人引导这些人的愤怒,大汉的天下会爆炸的。

叔孙通万万没想到,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会在大汉快速实现,并且会导致如此恐怖的危机,他已经有点不敢想象科举制度的未来了!

叔孙通的话让张良都冷汗直流,他还真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他都没有想到大汉会由人才紧缺,快速过渡到人才过剩,大汉才开国几年时间,他清晰记得当年大汉想要找一些识字的人才都很难找到。

张良马上说道:“以后不能让所有的士子都集中在长安城考科举了,而是先在地方上进行初考,按照人口数量,每个郡个100士子名额,人口少的少個一点名额,人多的郡县多个一些,再给天下诸侯一点名额,这样来长安城考科举的士子控制在1万人上下。这样既可以减缓矛盾,还可以减少长安城的压力。”

叔孙通惊喜道:“张丞相不愧是智谋之士,此举可以解决朝廷目前的困境。”

徐凡道:“为什么读书之后就一定要成为汉吏,不能成为商贾,成为工匠,甚至农夫?

为什么大家一定觉定读书人的地位就高贵,天下有10万读书人,这不算算错。但有100万,500万,乃至千万读书人,都读书就是百姓快速学会技能的工具。”

徐凡知道通过张良这样的做法,的确可以减少大汉朝廷的压力,应该是说把压力从长安城转移到整个天下,难以集中起来,这看上去解决的问题,实际问题还在。

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即便没有大力普及教育,但在底层想要改变阶级地位的行动当中,他们还是要不断提升科举的难度,最多导致很多读书人一辈子,穷首皓经。

但徐凡普及教育不是让他们去穷首皓经的,而是为了发展工业化提供人才的,张良的这番做法完全不是他的本意。

张良无奈道:“大汉要真有千万读书人,公子您说的不能算错,但转变观念需要时间,而现在,大汉的百姓就是认为读书人高贵,就是认为读书是为了成为汉吏。陛下,欲速则不达,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张良都有的庆幸了,好在朝廷来了一波大分封,上百诸侯,上千中小贵族会吸纳上万的士子,而后随着这些诸侯建国,前几年需要的人才是非常多的,极大缓解了大汉士子的就业市场,给朝廷争取好几年改革的时间。

徐凡被说的无言以对了,即便是后世主流还不是认为成为小吏更加稳定,每年报考的人都非常多,更不要说现在的大汉了,人家读书就是奔着成为汉吏来的。

看向街道上三三两两走过的士子,内心有种操蛋的想法,他想要培养工业化人才,但他们却想要成为汉吏,这天下还有比这更加操蛋的事情,偏偏这个事情还要快速解决,不然大汉新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