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朕摊牌了(2 / 4)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2724 字 4个月前

世而亡,当以史为鉴,以鉴为镜,方能承前启后,兴我大唐。”

“夫哀而不鉴,乃大患之源也。哀者,痛定思痛,情深意切,然若无鉴心,则痛难久持,哀易成怨。怨之所生,害于家国,乱于人心。故曰:‘哀而不鉴,是谓大惑。’”

“陛下,臣之所以写史册,只为利于陛下可当鉴古知今,察今思古,以古鉴今,方能避祸趋福,安邦定国。”

“陛下英明睿智,开创贞观之治,四海升平,百姓安居。然其后世子孙,或有骄奢淫逸,或有昏聩无道,皆因不鉴前车之覆,不重祖宗之训。”

“最终才有了武氏之祸,以至于皇权旁落,国祚因此而断,酷吏当道,忠臣不得善终。”

“故吾辈当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明得失,知兴替,方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夫鉴者,乃洞察事物之本源,明辨是非之关键也。鉴古可以知今,鉴人可以知己。鉴者,如明镜高悬,洞察秋毫,方能洞察世事,明辨是非。故吾辈当鉴古知今,鉴人知己,以鉴为镜,方能照亮前路,引领未来。”

“哀而不鉴,则痛难久持;鉴而后兴,则家国安泰。吾辈当以史为鉴,以鉴为镜,铭记教训,方能兴我大唐,再创辉煌。”

“陛下若是只为图一时之痛快,出一口恶气,便举起屠刀。”

“从此之后,却不铭记教训,依然我行我素,不知储君之重要,皇位传承之稳固,必将还会出现另一位‘武氏’!”

李世民站起来了。

他抱拳,朝着陈平安微微施礼道:“陈卿,受教了。”

陈平安连忙躬身,说道:“陛下,使不得,当不得。”

李世民却直起身,笑了。

“哈哈哈。”

“如何使不得,如何当不得?”

“陈卿以赤子之心劝诫,朕若是左耳进、右耳出,辜负陈卿一片诚心实意,那才是最大的过错!”

“后人哀之而不鉴,朕若是只以为‘武氏’有野心、有手段,便要拔刀。”

“从今往后,就高枕无忧,那便还会出现‘武氏’、‘张氏’、‘刘氏’、‘吕氏’……!”

“亡大唐者,也并非是那‘武氏’,其根本原因,在于朕!”

说到这里。

李世民又坐了下来。

还招呼着陈平安也坐下来。

然后继续道:“朕行玄武门一事,带了一个不好的头,又因为朕未曾教导好李承乾,稳固太子之位,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太子谋反之事,最终,皇位只能传给年幼的李治。”

“而朕对于李治的教导,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甚至是可能都未曾悉心教导。”

“所以,李治在处理朝政之时,虽有手段,却还是不够。”

“以至于,他更相信‘武氏’。”

“因为武氏有谋略,有手段,可以给李治排忧解难,深得李治之心。”

“武氏此人,能够善于把控人心。”

“李治又是疏于教导,帝王心术比不上武氏,所以,也就慢慢地被武氏掌控。”

“这才酿成大祸。”

“故此,武氏之祸的源头,其实还是在朕之身,而非一个‘武氏’。”

李世民认认真真、情真意切地看着陈平安,问道:“陈卿,然否?”

陈平安回道:“陛下英明。”

李世民松了一口气。

他最担心的还是陈平安觉得他乱杀无辜,从此之后,不愿意继续辅佐他。

又或者是,两人开始离心离德。

李世民想要继续看着史册,看着大唐之后的历史进程又是如何?

他也想要陈平安脑海里面装着的那些各种各样的知识,以及科学技术。

他不想因为一个‘武氏’之死,失去了对他最最重要的臣子。

历史上,武氏之祸,就让大唐国祚改了姓,如今,要是还因为这个‘武氏’,让他失去了一位重臣。

多少有一些得不偿失。

然而,这一口恶气,李世民又不得不出。

他咽不下。

所以,李世民还是先举起了刀,然后再想办法安抚陈平安。

好在,陈平安能明辨是非,知道他的心思,更没有同情‘武氏’。

在李世民看来,‘武氏’在史册上做出那些事情,而如今,他举起刀,便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他杀‘武氏’有错,那‘武氏’做的那些事情,就无错吗?

“陈卿,朕并非好杀之人。”

“今后也会好生地教导李承乾,让他成为一位合格的大唐储君。”

“并且,也会和他言明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让他好生教导其子。”

陈平安还能说什么呢?

李世民的刀都已经收起来了。

‘武氏’一家的血迹都可能被清理好了。

这时代,死那么几个人。

也很正常。

李世民的一句值不值,也让陈平安想明白了。

他一开始的摊牌,终究会有这么一天。

难道就因为这件事情,就不再去实施他的五年计划,去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唐盛世,从而不白来一趟?

车轱辘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