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工商农协同发展(2 / 4)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2612 字 4个月前

有。

伸出手指头数一数,就能悉数陈平安到了长安,被陛下慧眼识珠,任用为将作监少监之后,造出来了多少东西。

现在,将作监想要用琉璃赚点钱,奖赏给工匠们,好让他们造出更多的东西来,又有什么错?

其实,李世民很难想象,陈平安所说的生产过剩的时代是怎么样的。

毕竟,在他眼中所看的,都是无数人为了少数的资产,或者说物品,而争夺,而争斗,甚至你死我活。

他所有的思维定式,都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上的。

所以,他无法想象什么样的情况,需要将牛奶倒入河流之中,宁愿倒掉,也不愿意低价售卖,这种违背常理的做法。

真的很难理解,当初听到的时候,就觉得十分的梦幻,那样的世界不太可能存在。

可陈平安的凭空出现,却又证明,那个世界是应该存在的。

陈平安一个来自于千年之后的普通人,在这三年的时间内,已经创造了很多个不可能。

如今正在创造更多个不可能!

或许,这就是工业革命的效果,也是历史的进程之必然出现的现象。

李世民说道:“朕感觉,这将可能是大唐的未来。”

陈平安回道;“陛下圣明,这就是大唐的未来。”

李世民说道:“这一次,商队从天竺那里带回来不少种子,等运送到了长安城,你也看一看,哪一些是可以种植的,哪一些是不能种植的。”

陈平安回道:“喏。”

回去的路上,李世民说道:“工业园已经建起来,工匠们也已经投入到项目中,应该是可以视作科学院吧。”

在李世民看来,科学院的建立,确实是可能会动了儒家的根基,如今这天下,儒学已经深入人心,很难直接改变现状。

作为大唐皇帝,李世民也知道儒学的重要性。

他不可能直接废除儒学,再来一个百家争鸣,那会影响到他的皇权之稳定。

轻重自然不用多说了。

科学院能推动科学的发展,也有利于民富国强,从长远来看,必然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李世民也看出来,也想明白了,他不能主动站出来支持建立科学院,只有像是现在这样,把将作监当做是科学院。

其实也并不冲突。

“是。”陈平安回道。

想要建立科学院,除非是浴火重生,也就是在战火中,用科学技术帮助枭雄登基为帝。

这时候,他看得到科学技术的好处,谋士、武将们也都享受到了科学技术的便利。

这时候,完全可以坐在科学和儒学相结合。

设立学科,而不是设立学院,单独分为一个教派,这肯定是不行的。

李世民问道:“如今距离中书议论出来的五年规划,还有两年的时间,你觉得如今进行的如何?”

陈平安回道:“已经可以了,这也是第一次实施五年规划,能够走到现在这一步,可以称得上是君明臣贤了。”

贞观二年之际,由李世民主张,朝中文武大臣们商议,最后确定下来了五年规划。

比如,贞观二年年底的北伐,以及修建京师至晋阳的官道,贞观三年的第二条官道,贞观三年的黄河水坝、水渠等,还有山南道九江区域的开荒。

还有陈平安提出来的经略辽东,河东、辽东之地,也是地大物博,有着广袤的平原。

可以在这里开荒,作为大唐的最大的粮仓。

陈平安给李世民讲述过千年之后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平原。

这四个平原组成了千年之后的四个粮仓。

若是大唐也能够开垦出来这四个大粮仓,以后也就不愁粮食不够了。

一番问政。

李世民回了皇宫。

继续看着史册,从贞观二年到李治病死。

往后五十多年。

大唐似乎依然兴盛。

这也是唯一的慰藉。

若是武氏识趣,最后和那汉高祖吕氏一样,倒也影响不大。

朝中也有能臣。

……

陈平安看着不能亮起的手机,一时间,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滋味。

三年了,他来到大唐已经三年。

三年的世间,做了很多事情,也算是不枉来次一场。

这三年来,也就只有晚上一个人在书房,拿出手机,才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千年之后的人。

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

陈平安起身也担心眼前的事情,是不是一场梦。

而今看着这个手机,真的成了一块砖。

心情还是非常复杂的。

更重要的是,他带来的这些东西,也一个个都不能用了。

似乎也代表着,他与千年之后的世界,渐行渐远。

陈平安在改变着大唐,同时,他也被大唐所改变,慢慢地融入了这个时代。

习惯了没有电的生活,更习惯了没有网的生活。

有了两位和和美美的老婆,也有了一位可可爱爱的儿子。

在这个时代,有了根基。

不用加班,不用为了攻克一个领域